大唐鐘山進士歌

睛如貓,須如茅,烏靴白簡鴨色袍。元是鐘山老馗唐進士,感君之賜何以酬君勞。 雖生不得祿,誓死爲鬼豪。老馗血食豈敢饕,宮中飽食有祅耗,擘而啖之如啖螯。 烏乎若人使立朝,殿前秉笏山動搖。銜花有大耗,竊笛有大祅,肯使白晝見之而不梟。 爾祅爾耗,根深蒂牢。君王養之,既吝且驕。跳河蹴隴,翻天之杓。 烏乎老馗胡可招,烏乎老馗胡可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白簡:古代官員上朝時手持的白色笏板。
  • 老馗:即鍾馗,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捉鬼神。
  • 血食:指祭祀時供奉的牲肉。
  • 祅耗:指宮中的妖邪和耗費。
  • (bāi):用手把東西分開或折斷。
  • (dàn):吃。
  • (áo):螃蟹等節肢動物的變形的第一對腳,形狀像鉗子。
  • 秉笏:手持笏板,指官員上朝時的姿態。
  • 銜花:指妖邪的象徵。
  • 竊笛:指妖邪的行爲。
  • (xiāo):指斬首示衆。
  • 蒂牢:比喻根基深厚,難以動搖。
  • :吝嗇,小氣。
  • :驕傲,自大。
  • (cù):踢。
  • (sháo):古代測量時間的器具,這裏比喻控制或影響。

翻譯

他的眼睛像貓一樣明亮,鬍鬚像茅草一樣粗硬,穿着黑色的靴子,手持白色的笏板,身着鴨蛋色的袍子。原來他是鐘山的老馗,唐朝的進士,感激君王的賞賜,如何報答君王的恩情。 雖然生前未能得到官祿,但誓言死後成爲鬼中的英雄。老馗接受祭祀的牲肉,怎敢貪吃,宮中已有妖邪和浪費,他將它們分開吃掉,就像吃螃蟹一樣。 啊,如果這個人能在朝廷中站立,手持笏板在殿前,山也會爲之動搖。有銜花的妖邪,有竊笛的妖怪,怎能容忍它們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不被斬首。 這些妖邪和耗費,根基深厚,難以動搖。君王養着它們,既吝嗇又驕傲。它們跳過河流,踢過田野,控制着整個世界。 啊,老馗怎能被召喚,啊,老馗怎能被召喚。

賞析

這首詩歌通過描繪鍾馗的形象和他對君王的忠誠,以及他對宮中妖邪的憎惡,表達了作者對正義和忠誠的讚美,以及對腐敗和邪惡的批判。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如將老馗的眼睛比作貓眼,鬍鬚比作茅草,以及將妖邪的行爲比作銜花和竊笛,形象生動,富有想象力。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悲壯的氣息,老馗雖然生前未能得到官祿,但誓死爲鬼豪,體現了他的忠誠和犧牲精神。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強烈,是一首優秀的古詩。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