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十題

· 楊載
二尺書檠在,如今久棄捐。 魚膏雖有焰,蠹簡獨無緣。 牆下偕遺礫,窗間帶舊煙。 卻觀提挈處,辛苦悔當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qíng):古代指燈架,也指燈。
  • 棄捐:拋棄,放棄。
  • 魚膏:魚油,古人用以點燈。
  • 蠹簡 (dù jiǎn):被蟲蛀壞的書,泛指破舊書籍。
  • 偕遺礫:與廢棄的瓦礫一起。
  • 提挈 (qiè):攜帶,提攜。

翻譯

那二尺高的書燈,如今已久被遺棄。 魚油雖還能燃起火焰,破舊的書籍卻已無緣再見。 牆下與廢棄的瓦礫共存,窗間還帶着舊時的煙塵。 回望當初提攜之處,辛苦悔恨當年。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一盞被遺棄的書燈,反映了時光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詩中「魚膏雖有焰,蠹簡獨無緣」一句,巧妙地對比了書燈與書籍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過去讀書時光的懷念和對現狀的無奈。結尾的「卻觀提挈處,辛苦悔當年」則透露出對往昔的追憶和深深的悔意,體現了詩人對逝去歲月的感慨和對知識的珍視。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