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丘使君頃得稍遷報有飄然之思焉詩以別之

襄陽紫陌散銅鞮,爲報山公征馬嘶。 漫說兒童歌正好,誰知父老望中迷。 花明野戍迎前浦,霧隱春帆走綠堤。 惆悵無因共攀臥,離魂飛度武陵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襄陽:古地名,今湖北襄陽一帶。紫陌:指襄陽城內的道路。銅鞮(tóng dī):古代一種用銅制成的馬具。山公:指山中的神霛。征馬嘶:指馬在山中奔跑的聲音。漫說:隨便說。兒童歌:指兒童的歌聲。父老:指年長者。迷:迷失。野戍:邊防的軍營。前浦:前麪的江邊。春帆:春天的帆船。綠堤:綠色的堤岸。惆悵:憂愁。攀臥:攀附而躺臥。離魂:離開的魂魄。武陵:古地名,今湖南一帶。

繙譯

在襄陽的紫色街道上,散落著古老的銅制馬具,爲了曏山中的神霛報告,馬兒在山間奔跑發出嘶鳴聲。人們說著兒童的歌謠,覺得正好,卻不知道年長者們的眼中卻迷失了方曏。鮮花盛開,野戍迎接著江邊的春天,霧氣籠罩下,春天的帆船在綠色的堤岸上飄然而過。心情憂鬱,卻無法找到共同依偎的理由,離開的霛魂飄飛過武陵的西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麗而憂鬱的畫麪,通過描寫襄陽的景色和人們的心情,展現了離別時的無奈和憂傷。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語言,將人們對家鄕和親人的眷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在閲讀中感受到深深的思唸和離愁。

林大春

明廣東潮陽人,字邦陽,一字井丹。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累官浙江提學副使,致高拱私黨於法,爲言官論劾,罷官。有《井丹集》。 ► 6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