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張鄂山二首

信道三人必有師,白頭寧恨識君遲。 杯浮菊蕊香猶在,詩寄梅花語亦奇。 湘曲幾時歸賀監,海邊何處覓安期。 深談不覺銷紅燭,旅宿高城斗柄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信道:確實知道。
  • 三人必有師:出自《論語》,意指無論與誰相處,總能從對方身上學到東西。
  • 白頭寧恨識君遲:即使年紀已老,也不後悔認識你晚了。
  • 杯浮菊蕊香猶在:形容菊花酒的香氣依舊。
  • 詩寄梅花語亦奇:寄給梅花的詩句也很奇特。
  • 湘曲:指湖南的曲調或歌曲。
  • 賀監:指賀知章,唐代著名文人,曾任祕書監。
  • 安期:指安期生,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 斗柄移:北斗七星的柄部位置變化,常用來指時間的變化。

翻譯

確實知道,與三個人相處總能找到學習的榜樣,即使白髮蒼蒼,也不後悔認識你晚了。杯中的菊花酒香氣依舊,寄給梅花的詩句也同樣奇特。不知道何時能聽到湖南的曲調,又該去哪裏尋找傳說中的仙人安期生。深夜長談不知不覺中,紅燭已燃盡,旅宿在城中的我,看到北斗七星的柄部位置已經移動。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敬重和深厚的情誼。詩中,「信道三人必有師」體現了詩人謙虛好學的態度,而「白頭寧恨識君遲」則流露出對友人的珍視。後兩句通過對菊花酒和梅花詩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欣賞。結尾的「深談不覺銷紅燭,旅宿高城斗柄移」則巧妙地以景結情,表達了與友人深夜長談的愉悅和時光流逝的感慨。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