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奉長以大父仲調簡討文集見貽且請作傳次其來韻二首
此身終隱復何名,應候哀吟自物情。
本爲詩書延一脈,偶從鋒鏑得餘生。
沈埋我愧幹霄氣,繼好君尋異代盟。
正擬深談逢積雨,把詩枯坐到三更。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陶奉長:人名,具體身份不詳。
- 大父仲調簡討文集:指陶奉長贈送給作者的其祖父仲調的文集。
- 見貽:贈送。
- 次其來韻:按照對方來信的韻腳作詩。
- 應候:順應時令。
- 自物情:自然界的情感,指自然規律。
- 鋒鏑:刀劍和箭,泛指兵器,也比喻戰爭。
- 幹霄氣:直衝雲霄的氣概。
- 繼好:繼續友好。
- 異代盟:不同世代的盟約。
- 積雨:連綿不斷的雨。
- 枯坐:靜靜地坐着。
翻譯
我這隱居之身又何必再留名,順應時令哀吟,自然界的情感。 原本是爲了詩書傳承一線,偶然在戰亂中倖存下來。 我慚愧自己的氣概被埋沒,而你卻在尋找不同世代的盟約。 正想深入交談卻遇到連綿的雨,只能拿着詩集靜靜坐到深夜三更。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態度以及對友情的珍視。詩中,「此身終隱復何名」一句,表明了作者對名利的淡泊,更傾向於隱居的生活。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如「偶從鋒鏑得餘生」所表達的倖存之感。後兩句則展現了作者與友人深厚的情誼,即使在不便交談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詩歌來交流情感,體現了文人間的雅緻與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