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上寄樑器圃

湘皋氣候暖,風物猶近粵。 雪在野際青,春遲柳間櫱。 出郊踐芳草,怨與王孫別。 河橋一分手,六滿汀洲月。 靡月不相思,矧伊豔陽節。 想見山阿人,行歌散玄發。 衡陽有歸雁,逖矣嵇生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湘臯(xiāng gāo):湘江岸邊。
  • 風物:風景和物品,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 (yuè):廣東的簡稱。
  • (niè):樹木的嫩芽。
  • 王孫:泛指貴族子弟。
  • 河橋:河上的橋梁。
  • 靡月:無月,指時間流逝。
  • 矧伊(shěn yī):何況是。
  • 豔陽節:春光明媚的時節。
  • 山阿人:山中隱士。
  • 行歌:邊走邊唱歌。
  • 玄發:黑發,指年輕。
  • 逖矣(tì yǐ):遠方的。
  • 嵇生劄:嵇康的書信,這裡指遠方的書信。

繙譯

湘江岸邊的氣候溫煖,風景和物品與廣東相近。 雪落在野外的青色地麪上,春天的到來讓柳樹間長出了嫩芽。 走出郊外踏著芳草,怨恨與貴族子弟的分別。 在河橋上一分手,六個月亮照滿了汀洲。 時間流逝中無不思唸,何況是在春光明媚的時節。 想象著山中的隱士,邊走邊唱歌,散發著年輕的氣息。 衡陽有歸來的大雁,遠方的嵇康書信也到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湘江岸邊的春景,以及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深切思唸。詩中“湘臯氣候煖,風物猶近粵”展現了湘江地區的溫煖氣候和與廣東相似的自然風光,爲後文的情感鋪墊了背景。詩人在春日的美景中,感歎與友人的分別,表達了對友人的無盡思唸。結尾提到衡陽的歸雁和遠方的書信,增添了一絲期待和希望,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重逢的渴望。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