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等突兀、重疊,這裏指妙應寺殿宇高聳突出的樣子。
- 披雲:撥開雲層,此處表示身處高處,如同撥開雲霧之感,有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也表示興致極高,衝破了雲霧般的阻礙,興味愈發濃厚。
- 布金地:原指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方,據說佛說法時,地面呈現出如黃金鋪地的景象。這裏借指妙應寺內的地面,暗示寺內如同聖地一般。
- 雨花人:相傳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經,感動上天,落花如雨 ,所以稱講經者爲雨花人,後常用來代指高僧大德。此處指昔日寺中講經說法的高僧。
- 龍:在傳統文化中,龍常與水相關,這裏說湖近龍時出,想象寺廟附近的湖水中有龍出沒,增添神祕色彩。
- 巖空:岩石空洞,這裏描繪寺廟周邊的環境。
- 鴿自馴:鴿子自然馴服,顯示出寺廟環境的寧靜祥和,動物與人和諧相處。
- 磬(qìng)聲:寺廟裏敲擊石磬發出的聲音,是寺廟的一種標誌性聲音,往往帶有悠遠、寧靜的氛圍。
- 浩劫:本指極漫長的時間,後引申爲大災難。這裏「浩劫殊無極」表示世間的苦難似乎沒有盡頭。
- 浮生:指人生。古人認爲人生短暫、虛幻,如在水面漂浮。
- 會有因:強調人生種種遭遇是有因果緣由的。
- 可憐:可嘆、可悲。
- 老風塵:在塵世中逐漸老去,這裏體現出詩人在世間歷經奔波、疲憊的心境 。
翻譯
妙應寺的殿宇獨自高聳,像是衝破了雲霄,讓我的興致愈發濃厚新鮮。再次來到這曾經佛光照耀如黃金鋪就的聖地,卻不見昔日那位能讓落花如雨般講經說法的高僧。寺廟靠近湖泊,時常彷彿有龍從湖中出現;岩石空洞之處,鴿子自由自在地棲息,顯得十分馴服。正值正午時分,寺廟中的磬聲在山間迴盪,一路上的草色依舊帶着春天般的生機。世間的苦難似乎沒有盡頭,而人生種種遭遇都有因果緣由。可嘆我這身心疲憊的遊客,只能在塵世中無奈地漸漸老去。
賞析
這首詩圍繞妙應寺,展現了一幅富有禪意又飽含身世感慨的畫卷。首聯描繪寺宇的高聳和詩人重臨此地的興致,起筆不凡,既點明瞭寺廟的雄偉,又奠定了一種略帶超脫與興奮的情感基調。頷聯通過「布金地」與「雨花人」的今昔對比,以曾經的繁華與如今的不見高僧,營造出一種物是人非、歲月變遷的滄桑感。頸聯寫湖龍、巖鴿,將自然景象與神祕氛圍相融合,動靜結合,一方面是以龍的神祕增添寺廟的莊嚴,另一方面以溫順的鴿子刻畫環境的祥和寧靜。「磬聲山正午,草色路猶春」 兩句,視聽結合,磬聲迴盪于山間的中午寂靜時分,路上草色又充滿生機,營造出一種靜謐且充滿生機的畫面,給人以深遠的禪意和寧靜之感。尾聯從眼前寺廟之景轉入對人生的思考,「浩劫」與「浮生」,將個人身世置於漫長無盡的時間和世事無常之中,發出「可憐倦遊客,空自老風塵」的悲嘆,抒發了詩人在塵世中歷經艱辛、疲憊不堪,卻又無奈老去的深沉感慨。整首詩情景交融,由景入情,在描寫寺廟景觀過程中自然地融入人生感悟,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命運和世間苦難的深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