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七品 ·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說:如來在鹿野苑中仙人住處初轉,令五比丘證得阿羅漢果以來,宣說種種適應個別差異的無上法門,也宣說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經過,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等。現前也正在演說無上正等正覺法,就我對佛所說無上正等正覺的義趣,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所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眼前現象上的事,眼前現象上的事是循業所顯現的虛幻相,如同夢境中的幻相,實際上什麼事也沒有。無上正等正覺如果可以證得,而實有真常的無上正等正覺,顯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資形容就有一定內涵,若有內涵便有好壞、大小、染淨、生滅、增減,既可以證得,若不小心便也會失去,這種能得能失的東西,證得它便毫無意義,不可稱呼它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如來只是爲了方便敘述,取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實際上什麼也沒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詞句把它明確表達出來,任何語言說明都只是方便說,學人只可從言說中體悟它的本來面目,沒有內容可使如來做明確說明。爲什麼呢?如來爲了順應種種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學人,從各種不同角度做種種不同的闡述,教令開悟、破迷發現的,都是不可取不可說的無上正等正覺,而所闡述的種種差別法,但有言說,所以說它是虛幻的差別法,也可以說它是非虛幻的差別法。爲什麼這樣說呢?種種差別法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以及一切賢聖以不可取不可說,無爲的無上正等正覺而宣說的,能教令一切衆生悟見無上正等正覺心。若見非法非非法即見無上正等正覺心。
注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的智慧和覺悟,見第二品註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竝非古詩詞,而是彿教經典《金剛經》中的經文。其含義較爲深奧和專業,建議你與相關的宗教專業人士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以獲得更準確和全麪的理解。彿教經典的闡釋和解讀通常需要專業的宗教學識和脩行躰騐。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二十二章 · 財色招苦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四品 · 福智無比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十章 · 施飯轉勝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菩薩行品第十一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三十七章 · 念戒近道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圓覺經 · 序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剛經 · 第四品 · 妙行無住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一品 · 非説所説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五品 · 持經功德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一品 · 知見不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品 · 一合理相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七品 · 無斷無滅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九品 · 一相無相分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