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二十五品 ·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剛經

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你們不要說,如來有這樣的念頭:我應當救度衆生。須菩提,不要這樣想,爲什麼呢?實在沒有衆生是如來度的。如果有衆生是如來所救度的,那麼,如來就有我人衆生壽者相。須菩提,如來說有我,就是虛幻的有我,而凡夫卻以爲有真實的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是虛幻的凡夫。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須菩提:佛教術語,梵語音譯,意爲「善聽者」或「諦聽者」,是對菩薩的尊稱。
  • 度衆生:度化衆生,幫助衆生脫離苦海。
  •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真正的佛並不認爲自己在度化衆生,衆生的解脫在於他們自身的覺醒。
  • 如來說:佛陀所說。
  • 有我者,則非有我:強調佛教中的「無我」觀念,即個體不存在永恆不變的自我。
  • 凡夫者:指普通人,與佛境相對。

翻譯

須菩提啊,你覺得怎麼樣?你們不要認爲佛陀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會去拯救衆生。須菩提,不要這樣想。爲什麼呢?因爲實際上,佛陀並不認爲他是在度化衆生。如果他認爲他在度化,那麼他就會有自我、他人、衆生和長壽的概念了。

須菩提,佛陀說:那些認爲有自我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自我;然而凡夫們卻誤以爲有獨立的自我。

賞析

這段經文體現了佛教中關於「無我」和「空性」的核心教義。佛陀強調,真正的解脫並非來自外在的救贖,而是個人內心的覺悟。他否定了一切形式的「我執」,指出凡夫之所以執着於「我」,是因爲缺乏對無常和空性的理解。這種觀念挑戰了人們關於主體和客體的傳統認知,引導人們向內觀照,尋求自我的超越。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