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二十二品 ·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拼音
朗读
所属合集
譯文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夢幻中的事,實際上沒有任何所得!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須菩提,我於無上正等正覺,甚至沒有一點點什麼可得,只是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須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爲「解空第一」。
- 世尊: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指世間所尊重者。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知,是真正圓滿的覺悟,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翻譯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您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毫無所得就這樣成就的嗎?」 佛陀回答說:「是的,是的。須菩提!我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於沒有一點點佛法可以執取得到,只有這樣才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賞析
這一品主要圍繞「得」與「無所得」展開探討。在佛教理念中,尋求覺悟不應執着於獲取某種特定的東西或成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非像獲取世間財物那般得到具體事物。真正的覺悟是超越了對「有所得」的認知侷限,不被固定的法相、觀念所束縛。佛陀教導我們,放下對事物的執着抓取,以無執無得之心去領悟佛法,才能達到真正圓滿的覺悟境界,這種思想深刻地體現了佛教對心性解脫和智慧圓滿的獨特見解,引發人們對修行、認知本質的深度思考 。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金剛經 · 第十三品 · 如法受持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三十三章 · 智明破魔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諸法言品第五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圓覺經 · 普賢菩薩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序品第一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四十章 · 行道在心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十一章 · 喜施獲福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方便品 》 —— [ 周 ] 釋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剛經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二品 · 應化非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八品 · 不受不貪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一品 · 知見不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六品 · 法身非相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品 · 離色離相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五品 · 化無所化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九品 · 法界通化分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