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 · 黍苗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
我徒我御,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徵師,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黍苗長得真茂盛,好雨滋潤苗青青。衆人南行路途遙,召伯慰勞有真情。
我挽輦來你肩扛,我扶車來你牽牛。出行任務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駕御車你步行,我身在師你在旅。出行任務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嚴整修謝邑,召伯苦心來經營。威武師旅去施工,召伯經心來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謝大功成,宣王心裏得安寧。
注釋
芃(péng)芃:草木繁盛的樣子。
膏:滋潤。
悠悠:長長,道路遙遠貌。南行:指向謝池行進。
召(shào)伯:此指召穆公,姓姬名虎,爲西周大臣。勞:慰問。
輦(niǎn):人推輓的車子。
集:完成。
蓋(hé):同“盍”,何不。
徒:步行者。御:駕車者。
歸處:回去安居。
肅肅:嚴正的樣子。謝:地名。功:工程。
營:經營。
烈烈:威武的樣子。
成:成就。
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溼之地。
清:此指疏通泉流。
序
《小雅·黍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周宣王徒役讚美召穆公(即召伯)營治謝邑之功的作品。全詩五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寫召伯奉命南行經營謝邑。第二、三章寫徵役者服役和思歸之情。第四、五章寫召伯營謝的功績和意義。此詩在用韻上,先隔句押韻,後句句押韻,富於變化;在結構安排上,照應嚴密,對應嚴整,反映出雅詩的雅正特點。
賞析
此詩共五章。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陰雨膏之”起興,言召伯撫慰南行衆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時的賢臣,曾在“國人暴動”時以子替死保住了時爲太子後爲宣王的姬靜性命,與宣王關係非同一般。他還曾率軍戰勝淮夷,建立奇功,《詩經》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漢》有“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闢四方,徹我疆土”的句子。經營謝地這樣的要衝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沒有人可擔當此任。詩首兩句興中寓比,言南行衆人得召伯撫慰如黍苗得時雨滋潤一般。正因爲如此,謝邑的營建纔會那樣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兩句(也是全詩僅有的兩句)興句開頭,使得這首記錄召伯營謝之功的詩作多了幾許輕鬆的抒情味。車輦南行路途之遙遠、跋涉之艱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勞,就沒有什麼讓人不勝勞苦的。
第二、三兩章反覆吟唱,既寫建築謝城的辛勞和勤懇,又寫工程完畢之後遠離故土的役夫和兵卒無限思鄉之情。“我任我輦,我車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現,急促中反映出當時役夫緊張艱辛、分工嚴密且合作有序的勞動過程;“我徒我御,我師我旅”以同樣的節奏敘述兵卒在營建謝邑中規模宏大也同樣辛苦的勞作場面。這兩部分看似徒役在謝邑完工之後對勞動過程的美好回憶,實際上也是對召伯經營謝邑這樣的龐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熱情讚美。這兩章後兩句言:“我行既集,蓋雲歸哉。”“我行既集,蓋雲歸處。”是長期離家勞作的徵役者思鄉情緒真實而自然的流露。但儘管思鄉之情非常急切,語氣中卻沒有絲毫怨怒之氣,確實是與全詩讚美召伯的歡快情緒相和諧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兩章所作的進一步發揮,言召伯營治謝邑之功。謝邑得以快速度高質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經營的結果。“肅肅謝功,召伯營之”兩句照應第二章,不過第二章是鋪排,這兩句是頌辭,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徵師,召伯成之”,頌揚召伯將規模甚衆情緒熱烈的勞動大軍有序地組織起來營建謝城的卓越的組織才能,這兩句與第三章相照應。由此觀之,此詩在結構安排上頗具匠心,嚴整的對應,反映出雅詩的雅正特點,與風詩不同。
詩最後一章言召伯營治謝邑任務的完成對於周王朝的重大意義。“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說召伯經營謝邑絕非僅修城池而已,還爲謝邑營造了必要的生存環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節,但連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會有什麼疏漏了。這個時候,謝邑作爲周王朝挾控南方諸國的重鎮已建成,周宣王心中當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則寧”,於篇末點題,爲全詩睛目。在用韻上,末章一改前面幾章隔句押韻的規律,句句押韻,且用耕部陽聲韻,使節奏和語氣頓時變得舒緩起來,極具頌歌意味。
無名氏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國風 · 鄘風 · 桑中 》 —— [ 周 ] 無名氏
- 《 小雅 · 白華 》 —— [ 周 ] 無名氏
- 《 小雅 · 鴛鴦 》 —— [ 周 ] 無名氏
- 《 國風 · 王風 · 葛藟 》 —— [ 周 ] 無名氏
- 《 如夢令 · 兩兩鶯啼何許 》 —— [ 周 ] 無名氏
- 《 國風 · 豳風 · 伐柯 》 —— [ 周 ] 無名氏
- 《 小雅 · 鶴鳴 》 —— [ 周 ] 無名氏
- 《 國風 · 邶風 · 北風 》 —— [ 周 ] 無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