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 · 崧高

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王命傅御,遷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邁,王餞於郿。申伯還南,謝於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於謝。徒御嘽嘽。周邦鹹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於四國。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拼音

所属合集

#詩經全集

譯文

巍峨的山峯以四嶽爲尊長,四嶽之高峻可達九天之上!高峻的四嶽之上降下神靈,由此誕生甫侯申伯二賢良。甫侯和申伯這兩位賢良臣,不愧爲我大周王朝之棟樑,他們領封地做諸國的屏障,不辭辛苦布王恩澤於四方。 一向勤勉恭謹的賢良申伯,周王命他把先世之業延續。分封他到謝地去經營都邑,一領南方諸國之楷模風氣。和藹可親的周王命令召伯,先到謝地爲申伯營造府邸。責成申伯安定南方諸侯國,爲大周永保大業世襲罔替。 周王對申伯提出殷切希望,要做南邦治國理政的榜樣;囑他憑藉謝地百姓的力量,營建起你自己堅固的城防。周王對召伯再次下達旨令,規劃好申伯的土地和四疆。周王又對近臣下詔傳旨意,把申伯的家臣遷到他身旁。 申伯到封地前的這些工程,都是召伯一手精心來經營。召伯先是修起謝邑的城牆,然後把寢宮和家廟都建成。寢宮和家廟非常莊嚴壯觀,周王都賜給申伯家族享用。還賞賜申伯四匹高頭駿馬,個個膘肥體壯胸飾也鮮明。 周王派遣申伯到謝地執政,讓他乘豪華路車把駿馬騎。我爲你規劃好了起居之地,別的地方和這南國沒法比。我賞賜你規制較大的圭璧,供你精雕細琢寶印和玉璽。我的好大舅,你就上任吧!南方國土就靠您老來護庇。 申伯是隔了兩宿後才起程,周王在郿邑爲他設宴餞行。申伯很感動迅即驅車南下,投奔謝地而去他滿懷高興。周王給召伯又頒下二道令,規制申伯的領地把稅賦定。沿途備下充足的糧秣食品,以助申伯加速南下的行程。 你看咱申伯好不英姿颯爽,滿載周王恩踏入謝邑南邦,隨行的步兵馬隊威武雄壯。大周國上下響起一片讚揚:大王啊你有如此柱國棟樑!你看申伯這多麼顯耀榮光!好一個我周王的好大舅啊,你不愧咱文武衆臣的榜樣! 申伯最可稱道的道德品行,是溫和親民正直國士無雙。他苦心經營南國萬里之邦,留下很好的口碑流傳四方。尹吉甫特地創作這首頌歌,歌頌申伯的詩歌篇幅很長,爲之譜寫的曲調極妙絕佳,贈送給申伯讓他美名傳揚。

注釋

崧(sōng):又作“嵩”,山高而大。 維:是。嶽:特別高大的山。毛傳:“嶽,四嶽也。東嶽岱,南嶽衡,西嶽華,北嶽恆。” 駿:大。極:至。 維:發語詞。 甫:國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申:國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陽北。 翰:“幹”之假借,築牆時樹立兩旁以障土之木柱。 於:猶“爲”。蕃:即“藩”,藩籬,屏障。 宣:“垣”之假借。 亹(wěi)亹:勤勉貌。 纘:“踐”之借,任用。 前一“於”字:爲,建。謝: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式:法。 召伯:召虎,亦稱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定:確定。 登:升。 執:守持。功:事業。 因:依靠。 庸:通“墉”,城牆。 徹:治理。此指劃定地界。 傅御:諸侯之臣,治事之官,爲家臣之長。 私人:傅御之家臣。 功:事,指築城、徹田等工作。 俶(chù):厚貌,一說建造。 寢廟:周代宗廟的建築有廟和寢兩部分,合稱寢廟。 藐藐:美貌。 錫(cì):同“賜”。 牡:公馬。蹻(jué)蹻:強壯勇武貌。 鉤膺:即“樊纓”,馬頸腹上的帶飾。濯濯:光澤鮮明貌。 遣:贈送。 路車:諸侯乘坐的一種大型馬車。路,同“輅”。乘(shèng)馬:四匹馬。四馬一車爲一乘。 圖:圖謀,謀慮。 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製的禮器,諸侯執此以朝見周王。 近(按說文從辵從丌,今從斤,誤。讀音jì):語助詞,相當於“哉”。 保:保有。 信:真。邁:行。 餞:備酒食送行。郿(méi):古地名,在今陝西眉縣東渭水北岸。當時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東南,申伯封國之謝又在郿之東南,故宣王爲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餞行。 謝於誠歸:即“誠歸於謝”。 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疇”,儲備。粻(zhāng):米糧。 遄(chuán):加速。 番(bō)番:勇武貌。 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車之士兵。嘽(chǎn)嘽:衆盛貌。 戎:汝,你。或訓“大”。 不(pī):通“丕”,太。顯:顯赫。 元舅:長舅。 憲:法式,模範。 柔惠:溫順恭謹。 揉:即“柔”,安。 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誦:同“頌”,頌讚之詩。 其:是,此。孔碩:指篇幅很長。孔,很;碩,大。 風:曲調。肆好:極好。

《大雅·崧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爲《大雅》的第二十五篇。此詩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送別申伯之作。全詩八章,每章八句,都是讚揚的話,其旨意是歌頌申伯輔佐周室、鎮撫南方侯國的功勞,同時也寫了宣王對申伯的優渥封贈及不同尋常的禮遇。

賞析

這首詩,《毛詩序》以爲是尹吉甫讚美宣王,但吳闓生卻認爲是譏刺。從佈局謀篇及結構上看,這首詩有明確的線索,一定的順序。全詩八章。首章敘申伯降生之異,總敘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諸侯中的作用。次章敘周王派召伯去謝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對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寫召伯建成謝邑及寢廟。五章爲周王期待申伯爲天子效命的臨別贈言。六章敘宣王在郿地爲申伯餞行。七章敘申伯啓程時的盛況。末章述申伯榮歸封地,不負重望,給各國諸侯們作出了榜樣,並點明此詩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爲線索,以申伯受封之事爲中心,基本按照事件發展的經過來進行敘寫的。但由於要表示宣王對申伯的寵眷倚重,故詩中又每事申言,不厭句義重複,可以說這是《大雅·崧高》一詩的顯著特徵。“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兩句,孔穎達疏曰:“此復雲‘王命召伯’者,召伯營謝既成,遣使報王,王知城郭既了,又覆命以此事。”顧廣譽《學詩詳說》評曰:“此以辭害意也。只是一時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歸謝所由得遄行耳。《集傳》謂:‘召伯之營謝也,則已斂其稅賦,積其餱糧,使廬市有止宿之委積,故能使申伯無留行也。’蓋舉其國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爲孔穎達不視王命爲“一體”,強加分別,附會穿鑿,所以招致顧氏之譏。 這首詩的起首二句“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爲後人所激賞。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既指出起句的藝術特徵,又點明瞭它的用意和影響。《大雅·崧高》的作者在詩裏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資兼文武,望重屏藩,論德則柔惠堪嘉,論功則蕃宣足式”的蓋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發端,就顯得稱題切旨,可謂氣勢雄偉,出手不凡。後世詩中能具此神理而堪與之比肩者寥寥無幾。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