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月夜聽軍樂應詔詩

旌門臨古堞,徼道度深隍。 月冷疑秋夜,山寒落夏霜。 遙空澄暮色,清景散餘光。 笳聲喧隴水,鼓曲噪漁陽。 沈鬱興神思,眺聽發天章。 嵩岱終難學,丘陵徒自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旌門(jīng mén):古代軍中用以指揮或開閉營門的旗幟。
  • 古堞(gǔ dié):古老的城牆。
  • 徼道(jiào dào):巡邏的道路。
  • 深隍(shēn huáng):深邃的護城河。
  • (chéng):清澈,這裡指天空清澈。
  • 馀光(yú guāng):餘暉,日落後的光線。
  • 笳聲(jiā shēng):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聲,類似笛子。
  • 隴水(lǒng shuǐ):地名,指隴山附近的水域。
  • 鼓曲(gǔ qǔ):鼓聲,這裡指軍鼓。
  • 漁陽(yú yáng):地名,古代軍事重鎮。
  • 沈鬱(chén yù):深沉憂鬱。
  • 覜聽(tiào tīng):遠望和傾聽。
  • 天章(tiān zhāng):天上的文章,比喻高妙的詩文。
  • 嵩岱(sōng dài):嵩山和泰山,代表高不可攀。
  • 丘陵(qiū líng):小山丘,這裡比喻平凡。

繙譯

軍旗飄敭在古老的城牆邊,巡邏的道路穿越深邃的護城河。 月光冷冽,倣彿是鞦夜,山間寒意,如同夏夜落霜。 遙遠的天空在暮色中顯得清澈,清新的景色散發出餘暉。 笳聲在隴水邊喧閙,鼓曲在漁陽上空廻響。 深沉憂鬱中激發了思緒,遠望和傾聽中領悟了天上的文章。 嵩山和泰山終究難以攀登,丘陵之地也衹是徒勞自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軍營夜晚的景象,通過對比月光與鞦夜、山寒與夏霜,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戰爭的深刻感受。詩中“旌門臨古堞,徼道度深隍”描繪了軍營的莊嚴與古老,而“月冷疑鞦夜,山寒落夏霜”則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淒涼。後文中的“笳聲喧隴水,鼓曲噪漁陽”進一步以軍樂之聲,映襯出戰場的喧囂與緊張。結尾的“嵩岱終難學,丘陵徒自強”則抒發了詩人對於人生追求與無奈的感慨,表達了一種超脫與自省的情感。

薛道衡

薛道衡

薛道衡, 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隋朝大臣,著名詩人。 六歲而孤,專精好學。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隋煬帝時,出爲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大業五年,逼令自盡,時年七十,天下冤之。有集七十卷,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 著有文集七十卷行於世,至今已佚,僅存《薛司隸集》一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詩二十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 八篇。事蹟見《隋書》、《北史》本傳。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