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對月

· 李頻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拼音

所属合集

#秋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秋分一夜停:秋分時節,夜晚特別寧靜。
  • 陰魄最晶熒:月亮在秋分之夜格外明亮,如水晶般閃耀。
  • 好是生滄海:比喻月亮像是從深邃的大海中升起。
  • 徐看歷杳冥:慢慢地欣賞月亮穿越幽深的天際。
  • 層空疑洗色:廣闊的天空彷彿被月亮洗滌得更加清澈。
  • 萬怪想潛形:想象着萬物在月光下隱藏了形態。
  • 他夕無相類:其他的夜晚,月亮的景象都不再相同。
  • 晨雞不可聽:早晨的雞鳴聲與此時的寧靜月夜形成對比。

翻譯

秋分的夜晚靜止不動,月亮格外明亮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 彷彿是從大海深處升起,我們慢慢欣賞它穿越遙遠的天際。 天空像是被清洗過一樣,萬物的形狀在月光下若隱若現。 其他夜晚的月亮無法比擬,清晨的雞鳴聲也顯得格格不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秋分之夜的月景,詩人通過對月亮的細緻描繪,展現了其獨特的美和神祕感。"好是生滄海"運用了象徵手法,將月亮的升起比作從浩渺的大海中誕生,給人以壯麗和深遠的印象。"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通過豐富的想象,營造出月光下的奇幻世界,體現出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的追求。整首詩以寧靜的夜晚作爲背景,以月亮爲中心,表達了詩人對中秋月夜的獨特感受,以及對時光流轉的深深感慨。

李頻

李頻

李頻,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爲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