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第四折

· 白樸
〔正宮·端正好〕自從幸西川還京兆,甚的是月夜花朝。這半年來白髮添多少?怎打疊[1]愁容貌! 〔幺篇〕瘦巖巖不避羣臣笑。玉叉兒將畫軸高挑,荔枝花果香檀桌,目覷了傷懷抱。 〔滾繡球〕險些把我氣衝倒,身謾靠,把太真妃放聲高叫。叫不應,雨淚嚎咷。這待詔[2]手段高,畫的來沒半星兒差錯。雖然是快染能描,畫不出沉香亭畔回鸞舞,花萼樓前上馬嬌,一段兒妖嬈。 〔倘秀才〕妃子呵,常記得千秋節[3]華清宮宴樂,七夕會長生殿乞巧[4],誓願學連理枝比翼鳥,誰想你乘綵鳳返丹霄,命夭!〔呆骨朵〕寡人待有心蓋一座楊妃廟,爭奈無權柄謝位辭朝。則俺這孤辰限難熬,更打着離恨天[5]最高。在生時同衾枕,不能勾死後也同棺槨。誰承望馬嵬坡塵土中,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 〔白鶴子〕那身離殿宇,信步下亭皋。見楊柳嫋翠藍絲,芙蓉拆胭脂萼。 〔幺〕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依舊的兩般兒點綴上陽宮,他管一靈兒瀟灑長安道。 〔幺〕常記得碧梧桐陰下立,紅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縷金衣,舞按霓裳樂。 〔幺〕到如今翠盤中荒草滿,芳樹下暗香消;空對井梧陰,不見傾城貌。 〔倘秀才〕本待閒散心追歡取樂,倒惹的感舊恨天荒地老。怏怏歸來鳳幃悄,甚法兒捱今宵,懊惱! 〔芙蓉花〕淡氤氳串煙嫋,昏慘剌銀燈照;玉漏[6]迢迢,纔是初更報。暗覷清霄,盼夢裏他來到。卻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頻頻叫。 〔伴讀書〕一會家心焦躁,四壁廂秋蟲鬧;忽見掀簾西風惡,遙觀滿地陰雲罩。俺這裏披衣悶把幃屏靠,業[7]眼難交。 〔笑和尚〕原來是滴溜溜繞閒階敗葉飄,疏剌剌刷落葉被西風掃,忽魯魯風閃得銀燈爆,廝琅琅鳴殿鐸,撲簌簌動朱箔,吉丁當玉馬兒向檐間鬧。 〔倘秀才〕悶打頦[8]和衣臥倒,軟兀剌[9]方纔睡着。 忽見青衣走來報,道太真妃將寡人邀、宴樂。 〔雙鴛鴦〕斜軃[10]翠鸞翹,渾一似出浴的舊風標,映着雲屏一半兒嬌。好夢將成還驚覺,半襟情淚溼鮫綃。 〔蠻姑兒〕懊惱,窨約[11]。驚我來的又不是樓頭過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是兀那窗兒外梧桐上雨瀟瀟。一聲聲灑殘葉,一點點滴寒梢,會把愁人定虐[12]。 〔滾繡球〕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潤枯草,灑開花萼;誰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條,碧玉梢,碎聲兒(必+刂)剝,增百十倍歇和芭蕉。子管裏珠連玉散飄千顆,平白地瀽[13]甕翻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會價緊呵,似玉盤中萬顆珍珠落;一會價響呵,似玳筵前幾簇笙歌鬧;一會價清呵,似翠巖頭一派寒泉瀑;一會價猛呵,似繡旗下數面徵鼙操。兀的不惱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惱殺人也麼哥!則被他諸般兒雨聲相聒噪。 〔倘秀才〕這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枉着金井銀牀緊圍繞,只好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 〔滾繡球〕長生殿那一宵,轉回廊說誓約,不合對梧桐並肩斜靠,盡言詞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紅牙箸擊成腔調,亂宮商鬧鬧炒炒。是兀那當時歡會栽排下,今日淒涼廝輳着,暗地量度。 〔三煞〕潤濛濛楊柳雨,悽悽院宇侵簾幕;細絲絲梅子雨,妝點江干[14]滿樓閣;杏花雨紅溼闌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蓋翩翻,豆花雨綠葉蕭條:都不似你驚魂破夢,助恨添愁,徹夜連宵。莫不是水仙弄嬌,蘸楊柳灑風飄。 〔二煞〕(口+牀)(口+牀)似噴泉瑞獸臨雙沼,刷刷似食葉春蠶散滿箔。亂灑瓊階,水傳宮漏;飛上雕檐,酒滴新槽。直下的更殘漏斷,枕冷衾寒,燭滅香消。可知道夏天不覺,把高鳳麥[15]來漂。 〔黃鐘煞〕順西風低把紗窗哨,送寒氣頻將繡戶敲。莫不是天故將人愁悶攪!度鈴聲響棧道,似花奴羯鼓調,如伯牙水仙操[16]。洗黃花,潤籬落;漬蒼苔,倒牆角;渲湖山,漱石竅;浸枯荷,溢池沼。沾殘蝶粉漸消,灑流螢焰不着。綠窗前促織叫,聲相近雁影高。催鄰砧處處搗,助新涼分外早。斟量來這一宵,雨和人緊廝熬,伴銅壺點點敲,雨更多淚不少。雨溼寒梢,淚染龍袍,不肯相饒,共隔着一樹梧桐直滴到曉。
拼音

注釋

[1].打疊:打點,收拾。 [2].待詔:待命供奉宮廷的人。這裏指畫待詔。 [3].千秋節:唐玄宗誕辰爲八月五日,開元十七年以這天爲千秋節。 [4].乞巧:古代民俗,每逢七月七日傳說牛郎織女相會之夕,婦女們結綵縷,穿七孔針,列瓜果於庭中,以求織女賜予針織技巧。 [5].離恨天:佛教傳說,天有三十三層,其中“離恨天”最高。元曲以離恨天喻男女隔絕。 [6].玉漏:古代以銅壺盛水滴漏計時的裝置。 [7].業:與“孽”通,即佛教所說的業障、業冤。 [8].悶打頦:悶悶地。打頦,語助詞。 [9].軟兀剌:癱軟無力地。兀剌,語助詞。 [10].軃(duǒ朵):下垂貌。 [11].窨(yìng映)約:暗中思忖。 [12].定虐:打擾,擾亂。 [13].瀽(jiǎn簡):潑。 [14].江干:江邊。 [15].高鳳麥:東漢時高鳳專心讀書,以致他看守晾曬的麥子被暴雨漂走都不知道。事見《後漢書·逸民列傳》。 [16].伯牙水仙操:伯牙,春秋時人,善彈琴,相傳他在東海蓬萊山上,聞海水澎湃、羣鳥悲鳴之聲,作《水仙操》曲。

賞析

唐明皇避亂西逃,行至馬嵬坡,六軍不行,殺死楊國忠,縊死楊貴妃。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回到長安,退居西宮養老。他既失掉了愛情,也失去了權柄;他既未能以權勢保護住他們的愛情,也沒有因爲犧牲愛情而保住他的權力。在愛情權力兩失的情況下,他憂心如焚,每日裏空對楊貴妃的畫像,痛苦不堪。這一折二十三支曲子就是抒寫唐明皇思念楊貴妃的悽楚情懷。 〔端正好〕至〔呆骨朵〕五曲寫唐玄宗面對楊貴妃真容引起的懷念與感傷。這裏有還京兆半年來孤辰難熬的敘述,也有白髮新添瘦骨嶙峋的肖像描繪;有畫軸高挑放聲高叫的思念,也有叫而不應雨淚嚎咷的憂傷;有對往昔笙歌筵舞賞心樂事的懷念,也有對生死愛情半路夭折的痛悼;有對神明鑑察之下誓約終未履行的愧悔;也有對無權柄謝位辭朝無可奈何的哀嘆,真可謂百感交集,聲淚俱下,充分展現了唐玄宗複雜的心理狀態。 唐明皇面對楊貴妃畫像憂愁無法排遣,便去沉香亭閒行遣悶。地點也由殿宇內轉換爲亭皋邊。沉香亭曾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御園小宴、啖荔枝、舞霓裳追歡取樂的地方。如今怎能不見物思人,觸景傷情。〔白鶴子〕至〔倘秀才〕五曲即是寫唐玄宗在沉香亭畔對楊貴妃的回憶和物在人亡的哀傷。“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兩句曲詞是從《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演化而來。作者運用巧妙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寫唐玄宗對往昔歌舞承平榮華富貴的追憶和對楊貴妃的想念。可是眼下卻是“翠盤中荒草滿,芳樹下暗香消,空對井梧陰,不見傾城貌”。劇作通過今昔對比,抒寫唐明皇對往日繁華一去不復返的無限悵惘。 唐明皇回到寢殿,時間已由白晝轉入夜晚。景物更加衰敗,色調更加昏暗,人物心境也更加憂傷。〔芙蓉花〕至〔黃鐘煞〕十三首曲文抒寫唐明皇的寢殿驚夢,作者以具體形象爲喻,極寫唐玄宗內心的哀傷。 前三曲寫唐明皇入夢前的孤寂和焦躁。作品渲染一種獨特的氛圍來烘托主人公的心境。暗淡的串煙,昏慘的銀燈,喧鬧的秋蟲,滿地的陰雲,狂惡的西風,飄落的敗葉,琅琅的殿鈴,簌簌的朱簾,叮噹的鐵馬,造成淒涼、陰慘、焦灼的氣氛,有力地襯托了唐明皇孤寂、憂鬱、煩躁的心緒。作者運用滴溜溜、疏剌剌、忽魯魯、廝琅琅、撲簌簌、吉丁當等象聲詞和狀形詞摹寫景物的聲響和形態,更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 〔倘秀才〕、〔雙鴛鴦〕二曲直接寫夢會。唐明皇剛剛入睡,就夢見楊貴妃請他長生殿赴宴,楊貴妃生前的嬌態和往日的榮華富貴又浮現在眼前。可是轉瞬間睡夢又被驚醒,一切皆成虛幻。“好夢將成還驚覺,半襟情淚溼鮫綃(神話傳說中鮫人織的綃,泛指薄紗)。”驚夢之後,內心更加感傷。 追尋驚夢的原因,白樸把視野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梧桐雨。〔蠻姑兒〕以下數曲極力鋪敘“秋夜梧桐雨”的自然景象,造成一種悽愴冷落的意境,抒寫唐明皇孤悽、愁苦、煩亂的心境。作者嘔心瀝血,傾注全部心力和才思,以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和修辭方式,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描繪雨打梧桐的意象。作品摹寫梧桐雨以樓頭過雁、階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作反襯,以楊柳雨、梅子雨、杏花雨、梨花雨、荷花雨、豆花雨作對比,以“玉盤中萬顆珍珠落”、“玳筵前幾簇笙歌鬧”、“翠巖頭一派寒泉瀑”、“繡旗下數面徵鼙操”、“噴泉瑞獸臨雙沼”、“食葉春蠶散滿箔”、“花奴羯鼓調”、“伯牙水仙操”作比喻,以“洗黃花,潤籬落;漬蒼苔,倒牆角;渲湖山,漱石竅;浸枯荷,溢池沼”作排比,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梧桐雨》對雨聲的描寫可以同《西廂記》“聽琴”一折對琴聲的描繪相媲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景物的描寫,並不是孤立和遊離的,作者時時刻刻都使景物的描繪與人物感情的抒發相契合,人物心理既是景物描寫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每首曲詞結尾都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作爲景物描寫的歸宿,寫自然景象所引起的主人公心理感受,層層遞進地抒寫主人公情感的演變歷程。如先是怨雨驚夢“把愁人定虐”,後又煩雨“惹的人心焦”,繼而又惱雨“相聒噪”,最後又恨“雨和人緊廝熬”,“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以至憤怒地要“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孟稱舜說得好:“只說雨聲,而愁恨千端,如飛泉噴瀑,一時傾瀉。”(《新鐫古今名劇·酹江集》)這幾首曲文寫雨聲,既以景物作爲人物感情的襯托,又採用移情的方法使景物塗抹上人物的感情色彩,由景入情,情由景生,以景襯情,景中有情,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意境,充分展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在大量描摹梧桐雨的過程中,作者又把梧桐樹作爲聯想的條件,中間穿插〔滾繡球〕一曲,寫唐明皇的情悔:“是兀那歡會栽排下,今日淒涼廝輳着。”今天的淒涼是由往日的歡會所栽排,昔日的驕奢淫逸造成如今的死別生離。盛極而衰,樂極哀來,唐明皇自己吞食自己種植的苦果。這句點睛之筆,是主題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人生底蘊的深刻揭示,具有很強的諷喻性。 《梧桐雨》第四折寫唐明皇對舊侶和盛境的懷戀,熔鑄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劇中一曲曲哀婉的悲歌,猶如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詩。白樸是由金入元的作家,親身經歷了金元政權的峙立和嬗變,“自幼經喪亂,倉皇失母,便有山川滿目之嘆。逮亡國恆鬱鬱不樂……”(王博文《天籟集序》)。這一折戲,實際上也是白樸借境抒懷,用他人之酒杯,澆自己的塊壘,以間接隱晦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這同他在《天籟集》詞中所表現的“滿目山圍故國”(〔奪錦標〕)、“興廢古今同”(〔水調歌頭〕《初至金陵》)、“莫唱後庭曲,聲在淚痕中”(〔水調歌頭〕《諸公見賡前韻》)的感情是一致的。 這一折藝術構思異常奇特巧妙。元雜劇的慣例是“先離後合,始困終亨”,第四折多是以大團圓結尾。本折則不同。它既沒有衆多的出場人物,也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又沒有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登場人物除宦官高力士外,只有唐明皇自己,實際上是一折獨角戲。全部曲詞都是表現唐明皇的內心活動。如果說第三折馬嵬兵變是情節演進的邏輯高潮,而這一折則是劇情發展的情感高潮。全折都是從《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演化而來,並以之名劇。白樸以他獨特的藝術構思,爲唐明皇思念楊貴妃佈置了一個典型環境,時間是深秋的夜晚,地點是蕭索冷落的深宮。這裏曾經是唐明皇和楊貴妃七夕盟誓宴樂歌舞的地方,如今人去樓空,面對的只有一幅畫軸,唐明皇怎能不倍感憂傷。作者把畫像作爲主人公抒發感情的對象,以夢會寫情思。叫畫不應,轉而盼夢裏來到;好夢將成,又被梧桐雨驚覺。梧桐雨不僅是唐明皇憂傷的陪襯,而且又成爲他發泄感情的對象,使唐明皇的內心積怨如噴泉般傾瀉而出,從而使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水乳交融和諧一致,造成一種濃郁的悲劇氛圍,堪稱絕唱。《梧桐雨》第四折與《漢宮秋》第四折有異曲同工之妙。孟稱舜《新鐫古今名劇·酹江集》評《梧桐雨》雲:“此劇與《孤雁漢宮秋》格套既同,而詞華亦足相敵。一悲而豪,一悲而豔;一如秋空唳鶴,一如春月啼鵑。使讀者一憤一痛,淫淫乎不知淚之所以,固是填詞家巨手也。”王國維《錄曲餘談》也說《漢宮秋》“雄勁”,《梧桐雨》“悲壯”,可並稱“千古絕品”。他們都是把《梧桐雨》和《漢宮秋》並譽的。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使《梧桐雨》被列爲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 《梧桐雨》第四折語言華美綺麗,絢爛多彩,敷演“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抒寫唐玄宗的一縷哀思,纏綿悱惻,萬轉千回,極盡鋪排之能事,儼然是一首秋雨賦,又如一篇抒情長詩。詞藻清麗,對句工整,音律和諧,曲折盡致,而又渾樸自然,不事雕琢。既當行,又富有文采,開啓了元雜劇文采派的先河。王國維也認爲:“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沉雄悲壯,爲元曲冠冕。”可見其在元曲中的突出地位。
白樸

白樸

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爲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 1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