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陽三度任風子 · 第三折

〔鬥鵪鶉〕大古裏萬水千山[1],賣弄你三從四德。我漾起拳頭,他揣與我個麪皮。休,休,休!今世裏饒人不是癡。咱兩個善廝離。我來到林下山間,再誰想星前月底。 〔普天樂〕出虎狼叢,拜辭了鴛鴦會。這的中做布碾,好做鋪持。急切裏無片紙。將這的鋪在田地。就着這水渠中,插手在青泥內,與你個泥手模便當休離。我和你恩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被羅幃。 〔上小樓〕你道是夫唱婦隨,夫榮妻貴。我從那早起晚息,擇菜挑薺,打水澆畦。你向這裏撒(歹+帝)殢。休尋自縊。菜園中撧蔥[2]人脆。 〔滿庭芳〕這擔輕如你底。你道我擔荊筐受苦,強如你火院便宜。兩頭來往搬興廢。休想我擔是擔非。雖不如張子房休官罷職,我待學陶淵明歸去來兮。咱休罪,今朝廝離。由你做張郎婦李郎妻。 〔耍孩兒〕想人生六合乾坤內,活到七十都能有幾。人生幻化比芳菲。人愁老花怕春歸。人貧人富無多限,花開花落能有幾。咱想着人子(只)有三寸元陽氣。貫串着凡胎濁骨,使作那肉眼愚眉。 〔六煞〕第一來女色再不侵,第二來把香醪再不吃,堆金積玉成何濟。人生一世心都愛,誰爲三般事不迷。跳出紅塵內,尋泛錦槎天浪,爛斧柯仙棋。 〔三煞〕一投匆匆月出東,卻早厭厭日落西。秋鴻塞雁相催逼。玉天仙妻子權休罪。魔合羅孩兒誰是誰。我見他搵不迭腮邊淚。問甚麼水胡花性命,愛惜你花朵兒身起。 〔收尾〕由你死共死、活後活,我二則二、一則一。你道是嬌妻、幼子和兄弟。我跳出七代,先靈稽首也勸不的!
拼音

注釋

大古裏萬水千山:兜了無數圈子,說了無數的話。 撧蔥:撧,折斷。撧蔥,由於蔥易撧斷,故宋元市語常以“撧蔥”比喻物脆易折。在這裏是任風子勸阻妻子自殺的話,意謂在菜園子裏自殺,人像撧蔥一樣脆,救都來不及救。

賞析

馬丹陽,金代道士。全真教“遇仙派”創始人。任風子可能是傳說人物。 根據“雜劇十二科”的分類,此劇屬於“神仙道化”,爲第一科。和一般的宗教題材的戲劇作品不同,元雜劇的神仙道化劇並不勸人戒惡修善,也不普度衆生。根本不遵守“混元五戒”的首戒“不得殺生”,而只度化原來就名列仙籍的下凡神仙或有“半仙”之分的俗子。《任風子》一劇可以認爲是這一類作品的典型。 全劇情節如下:任屠爲孩兒滿月宴請衆屠;聽衆屠說道士馬丹陽勸齋,攪了屠家買賣;任屠下決心要殺掉馬丹陽。任屠殺馬丹陽不成,哀求馬丹陽,願隨其出家。任屠妻帶了孩兒和任屠弟上山勸他回家,任毫不回心轉意,休離妻子,摔死孩兒,也不認兄弟,執意出家。馬丹陽又讓任風子經受了種種折磨,最後認爲他已“功成行滿”,於是衆仙迎任風子赴蓬萊仙境。 以上所引曲文,均屬於第三折。爲任風子決意出家,休妻、殺子、逐弟時所唱。任風子唱了這些曲文之後,馬丹陽才說:“此人省悟了也。”可見是全劇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鬥鵪鶉〕、〔普天樂〕、〔上小樓〕三曲是任屠與其妻的對話。其妻自詡三從四德,一定要拖任屠回去,任屠則勸妻子“善廝離”,就在菜園地裏用一塊布寫了休書,和妻子一同摁了“泥手模”。妻子絕望,意欲自盡,任屠則以“撧蔥人脆”作比相勸。〔滿庭芳〕爲任屠、其弟、其妻三人間之對話,任屠竟把挑貨擔看作是“擔是擔非”,表示了無意經營,而要學張子房、陶淵明一樣遁世而遠離是非之地。〔耍孩兒〕及〔六煞〕由任屠主動表示入道之強烈決心,並大談其對人生的虛幻看法。〔三煞〕爲任屠摔死孩兒時所唱,孩兒連聲呼喚“父親”,任亦不予理會,可見其恩斷義絕。〔收尾〕一曲,任屠表示了“跳出七代”之決心。至此,的確再也不可能去思考妻兒輩之生死了。 本劇開始時,馬丹陽說他之所以能成爲神仙在於棄絕了“人我是非,富貴名利,酒色財氣”。〔六煞〕中任風子說的是要棄絕女色、香醪、金玉這“三般事”,基本內容有近似之處,馬丹陽的境界當然更高一些。任風子把修道說成是“出虎狼叢”,將挑水澆畦與“兩頭來往搬興廢”、“張子房休官罷職”、“陶淵明歸去來兮”相聯繫,則又和棄絕“人我是非,富貴名利”的境界十分接近了。 根據以上所引曲子,根據整個劇情中充滿刀光血跡、兇殺離棄,可以說不存在“冤冤相報”的說教,棄絕“三般事”固然略有宣揚教義的色彩,然而任風子的身份、地位、文化素養以及他的整個經歷和張子房、陶淵明絕無共同之處,不存在功成身退或長揖歸田廬的問題。因此,馬致遠這樣寫究竟是在宣講全真教派的教義,還是情不自禁地作了自我慨嘆,都有待認真探討。 作者的意思也許還包含着修道者必須對自己殘忍才能登仙境的內容,所以他的《任風子》以及其他神仙道化劇都把殘忍的行爲以歌頌、讚揚的筆調寫出,似乎認爲這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元代社會生活中也許確有類似馬丹陽、任風子那樣的人物,所以馬致遠才如此反映。 作者所作散曲清麗如畫,《漢宮秋》等雜劇文辭亦多處可見唐詩、宋詞之影響,此劇諸曲則以民間通俗口語爲主,反映社會下層生活頗爲形象化。可見其才能確是多方面的。 《元曲選》本與《元刊雜劇三十種》本之《任風子》情節與結局略有不同,後者任風子所受折磨更多,殘忍的描寫亦更多,風格與主題則毫無不同之處。 到了明代初年,寧獻王朱權、周憲王朱有燉在經歷了兵戈風雲、面對着權謀生死而以戲曲行韜晦時,又大量編演神仙道化劇,值得我們重視。這樣一種現象的一再發生,和時代以及作者的處境看來是有密切關係的。
馬致遠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