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馬青衫淚 · 第二折
〔叨叨令〕我這兩日上西樓盼望三十遍,空存得故人書,不見離人面。聽的行雁來也我立盡吹簫院,聞得聲馬嘶也目斷垂楊線。相公呵,你元來死了也麼哥,你元來死了也麼哥。從今後越思量越想的冤魂兒現。
〔醉太平·二煞〕少不的聽那驚回客夢黃昏犬,聒碎人心落日蟬。止不過臨萬頃蒼波,落幾雙白鷺;對千里青山,聞兩岸啼猿。愁的是三秋雁字,一夏蚊雷,二月蘆煙。不見他青燈黃卷,卻索共漁火對愁眠。
拼音
賞析
《青衫淚》一劇,系根據白居易《琵琶行》敷衍而成。作品寫白居易與長安妓女裴興奴相愛,被貶江州之後,江西商人劉一郎僞造書信,詐稱白居易已死,強娶興奴而去。白居易江州送同僚兼詩友元稹,舟中巧遇裴興奴,與其乘船逃走。元稹奏明聖上,乃恢復白居易官職,並命白、裴重圓。
〔叨叨令〕一曲寫裴興奴得白居易“病死”消息之後的痛苦心情。白居易被貶江州之後,裴興奴日夜思念。“我這兩日上西樓盼望三十遍。”她登樓遠眺,希望能看到白居易騎馬歸來的身影,或得到傳書人帶來的平安書信。但“空存得故人書,不見離人面。”結果得到的只是白居易的絕命書,離人之面卻是再不可睹。“三十遍”極言裴興奴盼望之急切熱烈,一個“空”字則又表現了她的失望和痛苦。這兩句單刀直入,點出了全曲的主旨,“盼望”二字尤爲關鍵,猶如全曲眼目。下面便對“盼望”着意描繪,具體渲染。“聽得行雁來也我立盡吹簫院。”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因此一聽到大雁的叫聲,裴興奴也趕緊到庭院中,並且久久佇立在那裏,癡情地期待着大雁能帶來白居易的書信。“聞得聲馬嘶也目斷垂楊線。”聽見一聲馬嘶也希望那是白居易的坐騎,因而遠望着那垂楊樹,切盼白居易已經歸來並正在那樹下繫馬。短短兩句,思之切,情之癡,溢於言表。如果情人尚在,相思雖苦,總還有一線希望;現在死訊已得,不禁發出了撕裂人心的慘叫:“你元來死了也麼哥,你元來死了也麼哥。”(元,同“原”。也麼哥,有音無義,〔叨叨令〕用此三字爲慣例)然而,情人雖死,相思之情卻更加深切。“從今後越思量越想的冤魂兒現。”朝思暮想,直至情人的鬼魂出現在面前。至此,女主人公的刻骨相思已被抒寫得淋漓盡致。此曲不用比興,直說明言,把胸中之情和盤托出,並且反覆鋪陳申說,又用“盼望三十遍”、“想的冤魂兒現”極力強調,寫得透闢淋漓。疏淡直露,但富有情致,表現了曲的特殊之美。“聽的行雁來”二句系對偶句式,但由於虛詞、襯字的運用,顯得自由活潑,與詩詞的對句風味迥異。全曲句句用韻,表現了曲用韻密集的特點。
〔二煞〕寫被賣給江西商人劉一郎的裴興奴臨行時的痛苦心情。但此曲不是直述其情,而是以景襯情。曲中景物全是設想之詞。前六句是設想隨劉一郎遠去的途中情景。開頭先用“少不的”三字點明瞭以下全是想象之詞。女主人公懷着對情人深沉的思念和無限的痛苦乘船遠去,一路上無心觀賞那途中景物。她愁思難遣,期待在睡鄉得到暫時的解脫。但是,那黃昏時刻的犬吠聲卻又“驚回客夢”,面對茫茫暮色,荒村野犬,又是何等淒涼!落日西下,蟬聲聒耳,正如林逋《寄和昌符》詩云:“離愁不可寫,蟬噪夕陽初。”這就更增加了離愁和煩亂。黃昏時的犬吠蟬鳴是淒涼惱人的,那“萬頃蒼波”、“幾雙白鷺”雖然景色如畫,但對於孤苦無依、隻身被賣他鄉的裴興奴來說,“萬頃”之浩渺蒼茫與“幾雙”之渺小冷清相對,豈不更感到天地之寥廓、個人之孤寂嗎?“止不過”三字包含着感情色彩,透露了這種孤寂之感。船行千里,青山連綿,而山中的猿猴也好像在爲女主人公的命運而悲傷,發出一聲聲的哀鳴。“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引漁歌)猿鳴三聲已可使人“淚沾裳”,千里猿啼又當如何!旅途中是痛苦淒涼的,到了江西也同樣是愁苦悲慼的。以下五句便是對到江西之後的設想。到了秋天,北雁南飛,會使人想起千里之外的家鄉,鄉愁難解。江西又是偏僻的煙瘴之地,“住近湓江地低溫,黃蘆苦竹繞宅生。”(白居易《琵琶行》)夏天蚊聲如雷,春天黃蘆遍野,瘴煙四起,令人苦不堪言。環境艱苦,如果有心愛的人兒相伴,還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但情人已死,陪伴他燈下夜讀的情景不能再有;而商人劉一郎終日外出醉酒,自己只能一人在船上對着點點漁火含愁孤眠。這樣的生活是多麼可怕啊!作品通過裴興奴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寫出了她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此曲全是直接寫景,是用賦的手法。全曲通過寫景抒情,但與詩詞中的寫景又有所不同。它不是把情隱含在景中,而是在寫景的同時把情明白地點出來。如寫設想中的江西景物,明確地冠以“愁的是”,寫“落日蟬”明白說出“聒碎人心”,對所要表達的感情說得十分鮮明。曲中“對千里青山,聞兩岸啼猿”系化用李白《朝發白帝城》詩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句,“卻索共漁火對愁眠”系化用張繼《楓橋夜泊》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之句。二詩均爲人熟知,且略加變化,恰切自然,使人不覺。此曲大部分句子用對偶。但其中不僅有雙句對,而且有曲所特有的鼎足對。“蓋曲之裝點飽滿,排奡馳騁,對句之爲助實多也。”(任訥《散曲概論》)對偶不但增加了曲子的整齊之美,而且通過鋪排,使作品更加酣暢透徹,具有浩蕩流走的氣勢。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
馬致遠的其他作品
- 《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 第三折 》 —— [ 元 ] 馬致遠
- 《 馬丹陽三度任風子 · 第三折 》 —— [ 元 ] 馬致遠
- 《 邯鄲道省悟黃粱夢 · 第三折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折桂令 · 嘆世 》 —— [ 元 ] 馬致遠
- 《 離亭宴煞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壽陽曲 · 山市晴嵐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行香子 》 —— [ 元 ] 馬致遠
- 《 天淨沙 · 秋思 》 —— [ 元 ] 馬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