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餘興,猶動光陰之嘆,況伊鬱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憤。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聖脫。驚綺疏之曉吹,墜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續兮何冷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則有安石風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感陰蟲之鳴軒,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幺麼。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於秋聲。
拼音

譯文

宰相中山公寫了篇《秋聲賦》,用來應和吏部尚書的賦作,一唱一和都很絕妙。雖然都表現了遇到良時、理想得以施行的未盡興致,卻仍有時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嘆,何況像我這樣抑鬱苦悶、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誦之後,援筆成章,以寄託我心中的孤臣之憤。 藍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樣遙遠深幽;百蟲迎來了歲暮啊,萬葉也在吟唱寒秋。樹林中將要飄下的枯葉,在西風中瑟瑟作響;潛藏的昆蟲呼喚着同伴,聲音淒涼而又悲憂。送那將歸之人啊,來到水邊;遠離了故土啊,爲望鄉登上高樓。晚秋的樹枝上蟬鳴陣陣,牽惹旅人的鄉愁;黃昏的蔓草中寒蟬哀吟,引起人幾多離愁? 還有那蒼松翠竹在風中搖曳,梧桐楸樹早已枝凋葉脫。感受着曉風破窗而入的淒寒,凝視着灑滿碧階的清涼月色,不由得想起徵人遠在塞外的艱辛,少婦獨處空閨的寂寞。夜間蟋蟀鳴叫啊,織布機聲聲急促;長空北雁叫啊,書信早已斷絕。遠方那斷續的搗衣聲啊,清冷激越;虛掩的窗戶真寂靜啊,盼不來親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長嘯,不是笛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觸動人終年的別緒。廢井邊,青苔已經佈滿;荒園中,到處是寒涼的露滴。此時此刻,即使有謝安那樣的瀟灑風度,像山濤那樣的寬容隨和,即使爲平天下輔佐君主,將各學派的發展親自掌握,也會有感於秋蟲在窗前的鳴叫,慨嘆涼葉在初秋時的凋落。只是這感慨不同於宋玉由秋引起的悲傷,也迥異於潘岳悲秋的微小瑣屑。 啊!千里馬雖雄心不已,卻已經衰老,蒼鷹雖未騰空,卻充滿搏擊之情。我一聽到秋風的呼嘯,便怦然心動,一看到蒼茫的秋色,精神也爲之驚醒。力量雖已將盡了啊,腳還受到束縛,可我還是要奮進向前,只因了那凜冽的秋聲!

注釋

相國中山公:即李德裕。 屬(zhǔ):請人唱和。天官:指吏部,主選授之事。太常伯:龍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書爲太常伯,這裏指王起。 得時行道:逢時易達,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光陰之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嘆。 伊鬱:憤懣,憂煩。 斐(fěi)然:形容有文采。 窅(yǎo)窅:深遠的樣子。悠悠:渺遠無限。 辭林:凋落的樹葉。 潛:隱藏。命侶:招呼夥伴。啁啾(zhōujiū):蟲鳴聲。 送將歸: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慷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吾土:故鄉。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露蟬:露水中的蟬。蟬翼被露水打溼,飛行困難。 夕草起:一作“夕蔓趣”。寒螿(jiāng):指蟋蟀。 含韻:秋寒中仍然保持風韻。 梧楸:梧桐和楸樹,都是早落葉的樹木。 綺(qǐ)疏:雕鏤華麗的窗戶。疏,窗戶。 徵行:指遠行征戍的丈夫。 碧砌:青綠色的玉石臺階。 騷屑:風聲,這裏喻嘆息聲。 蛩(qiū):蟋蟀。機杼(zhù):織布機和梭子。 音書:音訊書信。 遠杵(chǔ):遠處傳來的搗衣聲。杵,搗衣的棒槌,唐代婦女每於秋季搗衣。泠(líng)泠:泉水滴瀝的悽清聲。 虛窗:虛掩的窗戶。切切:悲傷的樣子。 竹:笙笛一類管樂。絲:琴瑟一類絃樂。 宮徵(zhǐ):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兩個。宮聲低沉,徵聲清幽。這裏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聲響。 動:觸發。終歲:終年到頭。 露滋:被露水滋潤。 蒼蒼:蒼茂繁密。寂寂:安靜的樣子。 槭(sè)械:風吹葉動聲。咿咿:蟲嗚聲。 安石:指謝安,其字安石。《晉書·謝安傳》:謝安少有重名,累闢官,皆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四十餘歲有仕進志,能知從。官至大都督。 巨源:指山濤,其字巨源。《晉書·山濤傳》:“羊祜執政……出爲冀州刺史。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族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後人爲吏部尚書,前後選舉,周遍內外,而並得其才。”多可:多許可,多寬容。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 六符:即泰階六星之符驗,也即天象對世事作出的反應。《漢書·東方朔傳》:“願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不可不省。”顏師古引應劭注:“《黃帝泰階六符經》一:‘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祗成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爲太平。三階不平……百姓不寧,故治道傾。’” 施:施行。九流: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家。 陰蟲:秋蟲。鳴軒:在窗前鳴叫。軒,窗。 初墮(duò):開始凋落。 宋玉:指宋玉《九辯》。 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幺麼(yāomǒ):渺小,這裏指潘岳《秋興賦》。 驥:千里馬。櫪(lì):馬槽。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韝(gōu):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鷹。 眄(miǎn):看。天籟(lài):自然界的音響。 痑(tān):馬病,這裏指衰老。受紲(xiè):捆縛。紲,捆綁。 奮迅:奮發迅疾。奮,奔馳。

賞析

此賦的賦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創作此賦的緣由和目的,正文分兩層。 前兩段爲第一層,這一層鋪寫了一系列淒涼的秋聲:百蟲哀鳴,落葉秋風,蟬聲,螿聲,蛩聲,雁聲,匯合成一首暮秋交響曲。而寫各種秋聲時,又多把秋聲人格化:百蟲聲則爲“迎暮”,落葉聲則稱“吟秋”,秋蟬聲則曰“思”,寒螿聲則謂“愁”,中間又穿插各種淒涼秋景的描寫和遊子、思婦對秋聲的淒涼感受,把秋聲烘托得很淒涼,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寫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後帶來的人生體驗;後段集中描寫秋天景色,展開聯想,擴大境界,結合歷史人物典故,使主題意義顯得更加深遠。 第三段爲第二層,這一層是作者直寫自己對秋聲的感受,以抒其“憤”,表明了作者的心態,顯示作者不願屈服於邪惡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對比手法,先寫前人:以謝安之“風流”,山濤之“多可”,猶爲秋聲而感嘆,而自己一生坎坷,無謝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無山濤之權變,身處逆境,老去年華,聞秋聲而不禁有所動。這裏,作者寫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現實中的“孤憤”之情已溢於言表。不過,作者的所感所動,既不同於宋玉因感於秋風葉落而悲嘆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對蕭索秋景而企想隱居,而是驚秋髮憤。作者化用曹操《觀滄海》中“老驥伏瀝,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意直抒自己不畏壓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懷,又借雄鷹在韝猶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棄理想的雄心。作者驚於秋聲,不甘時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賦的最後以被系絆的老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風之中,呼嘯前進,以一種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青雲之志給人以激人奮進的鼓舞力量。 全賦在藝術上主要採取了鋪墊烘托,正反對比的手法,作者爲了突出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情懷,先用清新自然的語言從蕭瑟淒涼的秋色,哀怨悽切的思婦、征夫的悲秋之情,憂鬱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個方面進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雄鷹在韝,企望高飛的滿懷豪情形成鮮明對比,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作者與衆不同的老當益壯的情懷。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