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悲文

自古爲文者,多以九、七爲題目。乃有《九歌》、《九辨》、《九章》、《七發》、《七啓》,其流不一。餘以爲天有五星,地有五嶽,人有五常,禮有五禮,樂有五聲。五者,亦在天地之數。今造五悲,以伸萬物之情,傳之好事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需要特別注釋的詞語。

繙譯

自古以來寫文章的人,大多用九、七來作爲文章的題目。於是就有《九歌》、《九辨》、《九章》、《七發》、《七啓》,它們的流派各不相同。我認爲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嶽,人有五常,禮儀有五禮,音樂有五聲。這五樣,也在天地的數理之中。現今創作《五悲》,用來伸張萬物的情狀,傳達給那些喜好這類事情的人罷了。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是盧照鄰在闡述自己創作《五悲文》的緣由和想法。他提到以往的文章多以九、七爲題,而他覺得天地間的各種與五相關的元素也很有意義,所以創作《五悲》。這躰現了他對文學傳統的思考和創新,以及對自然和萬物的獨特關注,展示了他對文字創作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追求。整躰行文簡潔明了,觀點闡述清晰。

盧照鄰

盧照鄰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定興縣)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爲王府典籤,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爲“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爲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爲經典。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