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煞·少不的聽那驚回客夢黃昏犬

少不的聽那驚回客夢黃昏犬。 聒碎人心落日蟬。 止不過臨萬頃蒼波。 落幾雙白鷺。 對千里青山。 聞兩岸啼猿。 愁的是三秋雁字。 一夏蚊雷。 二月蘆煙。 不見他青燈黃卷。 卻索共漁火對愁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少不的:免不了。
  • 聒(guō)碎:吵鬧聲打破。
  • 止不過:只不過。
  • 雁字:大雁飛行時排列整齊,如同文字,古人常以雁陣爲「雁字」,這裏可能象徵遊子的離別愁緒。
  • 蚊雷:形容蚊子的聲音像雷一樣,極言蚊蟲之多、聲音之大 。
  • 蘆煙:蘆葦蕩中傍晚時瀰漫如煙霧的景象。
  • 青燈黃卷:光線青熒的油燈和紙張泛黃的書卷,借指清苦的攻讀生活。
  • 卻索:只須,只得。
  •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
  • 對愁眠:伴愁入睡。

翻譯

免不了聽到那黃昏時分驚起旅客好夢的犬吠聲,還有那落日裏吵鬧聲打破人心寧靜的蟬鳴。眼前不過是面對着廣闊無垠的碧波,幾雙白鷺在水面上落下,遙對着綿延千里的青山,聽聞兩岸猿猴悲啼。讓人發愁的是秋天裏排成一字的大雁,夏天那如雷般的蚊蟲聲音,仲春時節蘆葦蕩裏如煙霧的景色。看不到那清苦讀書時相伴的青燈和泛黃書卷,只能與漁船上的燈火相伴,帶着滿心愁緒入眠。

賞析

這首曲描繪了一幅充滿羈旅愁思的畫面。開篇「驚回客夢黃昏犬」「聒碎人心落日蟬」,通過黃昏犬吠、落日蟬鳴這些嘈雜之聲,營造出一種擾人心緒的氛圍,點明瞭旅人的煩躁與不安。隨後描繪的「萬頃蒼波」「千里青山」「兩岸啼猿」等自然景色,雖廣闊壯美,卻在旅人的眼中染上了愁緒。

作者羅列「三秋雁字」「一夏蚊雷」「二月蘆煙」等不同季節的景象,豐富了畫面層次,進一步襯托出旅人漂泊不定、孤獨寂寥的心境。「青燈黃卷」代表着寧靜的歲月和學問追求,而此時卻無法得見,只能「共漁火對愁眠」,以鮮明的對比,深刻地表達了旅人在漂泊途中,無法寧靜安心,只能在憂愁中入睡的痛苦無奈之情。整首曲通過景語巧妙地傳達情語,情與景自然交融,展現出馬致遠作爲元曲大家卓越的藝術表現力。

馬致遠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