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言

· 羅隱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夫盜亦人也,冠屨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於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牽於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爲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爲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爲人所窺者,鮮也。
拼音

譯文

物品之所以有隱藏不露的,是爲了防備盜賊。所以人也是一樣。盜賊也是人,同樣要戴帽穿靴,同樣要穿着衣服。他們與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長久保持不變罷了。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於寒冷飢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於寒冷飢餓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說;拯救百姓困苦的人,應該以百姓的心爲心。但是漢高祖劉邦卻說:我的住室應該像秦始皇這樣。楚霸王項羽也說: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並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可能是因爲看到了秦皇的奢華尊貴,然後產生了取而居之與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們這樣的英雄尚且如此,何況普通的人呢?因此說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遊樂,卻不被人們所羨慕覬覦,那是太少了。

注釋

物:物品,指貴重的物品。 韜晦:隱藏不露。 韜:藏匿。晦,晦跡,躲藏起來。 冠屨:戴帽穿鞋。 屨:鞋子、靴子,一作履。冠屨原是名詞,這裏作動詞用。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樣的用法。 退遜之心:謙退忍讓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 正廉之節:正直不貪的品格。指做人的高尚人品。 不常其性: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裝句法,原意應是其性不常。不常,不能長久不變的意思。常是形容詞作動詞用。 玉:寶玉。 帛:綢製品。玉帛在春秋時代作爲諸侯會盟時的禮物,後代作爲財寶的總稱。 牽於:出於、受制於。這句可譯作受所牽引。晚唐作家寫文章愛用生硬語或生僻語,這是一例。 塗炭:困苦。 塗:泥土。 炭:火燒成的黑炭。生靈塗炭就是人民的困苦像陷泥墜火一樣。 西劉:指漢高祖劉邦,他建都長安,稱爲西漢。 居宜如是:據《史記》和《漢書》所載,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去京城咸陽出差,見到秦始皇出遊, 嘆息道:大丈夫當如此也!後來起兵,率先攻進咸陽,欲止宮休舍,打算住進秦皇宮殿,被樊噲、張良諫止。羅隱這裏說劉邦講過居宜如是的話,大概就是指的後一件事。 楚籍: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名籍,羽是他的字。 可取而代:項羽年輕時,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蘇州),一同觀看秦始皇的出遊, 說道:彼可取而代也!見《史記項羽本紀》。 蓋:可能是、大概是。在文言文中,蓋字一般用來承接上文,提起下文。 靡曼驕崇:奢華尊貴。靡曼原意是奢侈華麗,驕崇有姿意尊貴享受的意思。 峻宇逸遊: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遊樂。指帝王的居住與遊樂。 窺:窺視。這裏指羨慕、覬覦。

賞析

這篇文章出自羅隱自編的雜文集《讒書》,全書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編次於867年(唐懿宗鹹通八年),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毀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於“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爲“自讒”,實際則是“警世”。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 在羅隱看來,搶財物的是強盜,取國家的也是強盜。他舉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爲例,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羨慕覬覦秦始皇的“靡曼驕崇”,一個是想住進他的宮殿,一個是想坐上他的寶座,如此而已。這種對於封建帝王起事創業的揭發,是大膽而辛辣的,在當時更是針對性很強的。晚唐藩鎮割據,羣雄蜂起,個個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這些人有許多本來就是“羣盜”出身。因此,如果說羅隱這篇文章,揭發的就是當時這批竊國大盜,也是可以的。
羅隱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