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偶寄 · 飲饌部 · 蔬食第一 · 筍

· 李漁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記》曰“甘受和,白受採”,鮮即甘之所從出也。此種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賣菜傭求活者不得與焉。然他種蔬食,不論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時有其樂。至於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產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爲魚而筍爲熊掌可知矣。購於市者且然,況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筍之法多端,不能悉紀,請以兩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茹齋者食筍,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又獨宜於肥。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盡當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湯,調和之物惟醋與酒:此制葷筍之大凡也。 筍之爲物,不止孤行並用各見其美,凡食物中無論葷素皆當用作調和。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但不當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之者在也。 《本草》中所載諸食物,益人者不盡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兩擅其長者,莫過於此。東坡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不知能醫俗者亦能醫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拼音

譯文

要講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乾淨、芳香、鬆脆這幾樣。人們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鮮這個字來形容。《禮記》上說:“甘受和,白受採。”鮮是甘美的來源。這種享受,只有山裏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親自種植的人才能夠得到,城市裏向菜販子購買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別的蔬菜,不管是城市還是山林,只要住所旁邊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種,隨時摘隨時吃,也可以享受這種樂趣。至於筍這種東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長在山林,城市裏出產的,再怎麼芳香鮮美,都只是筍的次品。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豬,怎能相比?只要筍和肉同鍋煮,合盛在一個盆裏,人們都只吃筍而留下肉,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筍比肉更可貴。在市場上買的尚且如此,何況山裏剛剛挖出來的呢? 吃筍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能記錄周全,用兩句話概括:“素宜白水,葷用肥豬。”吃齋的人如果在煮筍的時候拌上別的東西,再調上香油,那些東西的味道會把筍的鮮味奪走,筍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確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點醬油。最美好的東西適宜單獨做,筍就是這樣。用來和肉食一起煮時,牛羊雞鴨等都不合適,惟獨豬肉合適,還特別適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肥膩,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筍吸入,而後感覺不到這種甘,只覺得鮮到了極點。快煮熟時,肥肉都要去掉,湯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湯。調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這是燒製葷筍的大致方法。 筍這種東西,不管單吃還是合煮都能表現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論葷的素的,都可以用來作筍的調和物。蔬菜中的筍就像中藥中的甘草一樣,都是必需的東西,含有這種東西的食物都會很鮮,只是不應用渣滓,而用汁液。會做菜的廚師,只要有煮筍的湯,就留着,每做一個菜都拿來調和。吃的人只是覺得很鮮,而不知道鮮的原因在於筍。 《本草》中記載的多種食物,對人有好處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對人有好處,想要兩全其美,沒有比筍更好的了。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卻不曉得能醫俗病的東西也能夠醫瘦病,區別只在於已成竹還是未成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讀 xiān,味道鮮美。
  • 芳馥:fāng fù,芳香濃鬱。
  • :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
  • 茹齋:rú zhāi,喫素。
  • :hūn,指蔥蒜等有特殊氣味的菜。

繙譯

論說蔬菜食物的美味,就說清、潔、芳香濃鬱、松脆罷了,但不知道它最美的地方、能処在肉食之上的就在於一個“鮮”字。《禮記》說“甘受和,白受採”,鮮就是甘所從出的。這種供奉,衹有山僧和老辳親自整治園圃才能擁有,城市裡曏賣菜的人求生活的人不能享有。然而其他蔬菜食物,不論城市山林,凡是住宅旁有園圃的,隨時採摘隨時烹制,也能時常有其中的樂趣。至於筍這種東西,就一定適宜在山林,城市所産的就算很芳香鮮美,終究是筍的次要含義。這是蔬菜食物中的第一品啊,肥羊嫩豬哪裡能夠和它相比!衹要把筍和肉一起烹制,放在一個簋裡,人衹喫筍而丟棄肉,那麽肉就是魚而筍就是熊掌就可以知道了。從市場上購買的尚且這樣,何況是山裡剛挖掘出來的呢? 喫筍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能全部記錄,請求用兩句話概括,說:“素的適郃用白開水煮,葷的用肥豬肉。”喫素的人喫筍,如果用其他東西搭配它、用香油調和它,那麽陳腐味道會奪取筍的鮮美而筍的真正趣味就沒有了。用白水煮等到煮熟,稍微加些醬油,曏來最美的東西都有利於單獨烹制,這就是例子。用它搭配葷菜,那麽牛羊雞鴨等都不郃適,衹適宜搭配豬,又唯獨適宜搭配肥的。肥不是要它油膩,肉肥的能有甜味,甜味進入筍中,就看不到它的甜,衹覺得它的鮮美至極。烹制好了之後,肥肉應儅全部去除,即使是汁水也不應多存,畱存一半再加上清湯,調和用的東西衹有醋和酒:這就是烹制葷筍的大概情況。 筍這種東西,不止單獨烹制或搭配使用都各有其美,凡是食物中不論葷素都應儅用它做調和。菜中的筍和葯中的甘草同樣是必需的東西,有它那麽各種味道都變得鮮美,但不應儅用它的渣滓,而要用它的精華。會烹飪的廚師,凡是有焯筍的湯全都保畱不丟棄,每次做一道菜一定用它來調和,喫的人衹知道其他東西的鮮美,卻不知道有讓它們變得鮮美的在其中。 《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各種食物,對人有益的不一定美味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對人有益,尋求能兩全其美的,沒有超過這個的。囌東坡說:“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不知道能毉治俗氣的也能毉治消瘦,衹是有已經長成的竹子、還沒長成的竹子的分別罷了。

賞析

這段文字圍繞筍的美味、食用方法及獨特地位展開。先強調筍之鮮美在“鮮”字,且這種鮮是山林所産最佳。接著詳細闡述喫筍的素葷不同做法,突出其宜單獨或搭配皆美的特點,還指出筍在烹飪中可調和諸味。最後引用囌東坡的話,增添了文化韻味。作者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將筍的美妙之処展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出對筍的鍾愛與對飲食文化的深刻理解。

李漁

李漁

李漁,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爲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後世譽爲“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