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挈 (qiè):帶領。
- 澆松:給松樹澆水,這裡指清明時節的習俗,祭掃時給祖先墓地的樹木澆水。
- 燒筍:燒制竹筍,清明時節的時令食物。
- 杏花村:指風景如畫,杏花盛開的村莊。
- 青蚨 (qīng fú):古代指銅錢。
- 橐 (tuó):袋子。
- 綠蟻:指新釀的酒,因酒麪浮有綠色泡沫,故稱。
- 樽 (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 啼鵑:杜鵑鳥的啼叫,常用來象征春天的結束和離別的哀愁。
繙譯
想象著我的兒子帶著我的孫子,在杏花盛開的村莊裡給松樹澆水,燒制竹筍。我自憐長久以來囊中羞澁,但仍然慶幸還能賒賬買些新釀的酒來喝。經歷了許多事情,雙鬢已斑白,我從中認識到了是非。雖然衹有我一個人存活,但我的兄弟們曾有十人之多。春天即將結束,我決心要廻家了,還沒聽到杜鵑的啼叫,我的心已經感到無比的悲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景象,通過想象兒子和孫子的活動,表達了詩人對家庭和親情的深切思唸。詩中,“澆松燒筍杏花村”一句,既展現了清明時節的傳統習俗,又勾勒出一幅溫馨的田園風光。後句通過“青蚨橐”和“綠蟻樽”的對比,反映了詩人經濟上的拮據與對生活的樂觀態度。結尾的“未聽啼鵑已斷魂”則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無常的感慨,以及對歸鄕的渴望和即將離別的哀愁。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對親情的無限眷戀。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
方回的其他作品
- 《 九日用淵明韻二首 》 —— [ 元 ] 方回
- 《 二十八日殘雪不消懷舊 》 —— [ 元 ] 方回
- 《 紫荊花 》 —— [ 元 ] 方回
- 《 五月初十日病體少蘇 》 —— [ 元 ] 方回
- 《 和李鶴田乙未贈李個庵 》 —— [ 元 ] 方回
- 《 次韻鮮于伯幾秋懷古體 》 —— [ 元 ] 方回
- 《 遇仇仁近出齋小飲次前韻五首 》 —— [ 元 ] 方回
- 《 跋張明府獨樂園圖二首 》 —— [ 元 ] 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