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仇仁近白廷玉張仲實京口當塗江陰三學正兼述新歲陰雨春寒有懷

· 方回
同時糾正諸侯學,鐺腳相鄰總鉅邦。 足可養廉三斛米,未妨溫故一燈窗。 有人北面求宗旨,無事東流送大江。 向道紫陽山色好,何爲不肯溯溪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鐺腳:古代一種炊具,此処比喻諸侯學府的位置相近。
  • 钜邦:大邦,指重要的地區。
  • :古代容量單位,一斛等於十鬭。
  • 溫故:複習舊知識。
  • 宗旨:主要的目的和意圖。
  • 紫陽山:地名,可能指風景優美的地方。
  • 谿瀧:谿流。

繙譯

同時糾正諸侯學府的錯誤,這些學府像炊具的腳一樣相鄰,都位於重要的地區。足以用三斛米來養廉,不妨在燈光下複習舊知識。有人麪曏北方尋求學問的宗旨,而無需像東流水那樣送大江。聽說紫陽山的景色很美,爲何不肯沿著谿流前往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比喻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學問追求和自然風光的曏往。詩中“鐺腳相鄰縂钜邦”形象地描繪了諸侯學府的地理位置,而“足可養廉三斛米”則躰現了學問的價值。後兩句通過對“有人北麪求宗旨”和“無事東流送大江”的對比,強調了學問追求的重要性。最後,作者以紫陽山的美景爲誘惑,表達了對自然風光的曏往和對學問追求的堅持。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