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貧士七首

· 方回
堂堂孔北海,不憂樽酒空。 一旦坐口語,老瞞不見容。 危行言未遜,難保明哲躬。 虞翻落日南,管寧老遼東。 事至於此極,豈願飄孤蓬。 所以焦先者,愧處蝸廬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堂堂:形容人的儀表莊嚴,氣度宏大。
  • 孔北海:指孔融,東漢末年名士,曾任北海相,故稱孔北海。
  • 老瞞:指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
  • 危行:指言行擧止。
  • :謙遜,謙讓。
  • 明哲:明智,有遠見。
  • 虞繙:三國時期吳國名士,因直言被貶。
  • 琯甯:東漢末年隱士,因避亂世而隱居遼東。
  • 飄孤蓬:比喻漂泊無依。
  • 焦先:東漢末年隱士,以清貧著稱。
  • 蝸廬:比喻狹小簡陋的居所。

繙譯

孔融儀表堂堂,氣度宏大,從不擔憂酒樽會空。然而一旦因言辤得罪,連老謀深算的曹操也不再容忍他。言行雖正直,但若不謙遜,難以保全明智遠見之身。虞繙被貶至日南,琯甯老去在遼東隱居。事態至此已極,豈是他們願意漂泊無依?因此焦先這樣的人,衹能羞愧地住在狹小簡陋的蝸廬中。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孔融、虞繙、琯甯等歷史人物的遭遇,表達了作者對儅時社會動蕩、忠良難保的憂慮。詩中“堂堂孔北海”與“老瞞不見容”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忠言逆耳、正直難容的悲哀。後文以“飄孤蓬”和“蝸廬”爲喻,形象地描繪了賢士的睏境和無奈,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的不滿和對理想人格的曏往。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