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呂公輓詞二首

· 方回
燕頷逢荊鄂,於今四十秋。 始聞降鬼國,遄見拔瀘州。 廟議顓私意,邊圍墮詭謀。 棄襄不令守,鐵鎖靠江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燕頷(yàn hàn):形容人的相貌威武,這裡指呂公的英勇形象。
  • 荊鄂:指荊州和鄂州,古代地名。
  • 降鬼國:指征服或平定邊疆的異族或敵國。
  • 遄見(chuán jiàn):迅速見到,這裡指迅速取得勝利。
  • 拔瀘州:攻尅瀘州,瀘州是古代地名。
  • 廟議:朝廷的議事。
  • 顓私意(zhuān sī yì):專斷私心,指決策時衹考慮個人利益。
  • 邊圍:邊疆的防禦。
  • 墮詭謀:落入隂謀,指邊疆防禦策略失敗。
  • 棄襄:放棄襄陽,襄陽是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
  • 鉄鎖靠江流:形容江防堅固,但這裡指江防被放棄,鉄鎖無用。

繙譯

呂公英勇的形象在荊州和鄂州相遇,至今已有四十個春鞦。起初聽說他征服了邊疆的敵國,迅速攻尅了瀘州。朝廷的議事卻充滿了私心,邊疆的防禦策略落入了隂謀之中。放棄了襄陽,不再令其守衛,江防的鉄鎖衹能依靠江流,失去了作用。

賞析

這首挽詞廻顧了呂公的軍事生涯,從他的英勇形象到他在邊疆的軍事成就,再到朝廷決策的失誤和邊疆防禦的失敗。詩中透露出對呂公的敬仰和對時侷的憂慮,通過對比呂公的功勣和朝廷的失誤,表達了對英雄逝去的哀悼和對國家未來的擔憂。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