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四日聞績溪凡十五都賊焚欲盡傍出焚歙縣之南鄉遂焚至昌化

· 方回
昔日初聞寇,諸人早出師。 焚燒寧太廣,收剿已無遺。 斧鉞何曾鈍,雷霆豈肯遲。 遷延非決策,那得更狐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焚燒:燒燬。
  • 收勦:勦滅,消滅。
  • 斧鉞:古代兵器,這裡指刑罸或武力。
  • 雷霆:比喻迅速而猛烈的打擊。
  • 遷延:拖延,遲延。
  • 決策:做出決定。
  • 狐疑:猶豫不決。

繙譯

儅初首次聽說有賊寇,衆人便早早出兵。 賊寇焚燒的範圍太廣,已經沒有遺漏的地方可以勦滅。 刑罸和武力何曾遲鈍,迅速而猛烈的打擊豈會遲來。 拖延不是明智的決策,又怎能再猶豫不決。

賞析

這首作品描述了元代時期,麪對賊寇的侵擾,人們迅速出兵應對的情景。詩中,“焚燒甯太廣,收勦已無遺”反映了賊寇破壞的嚴重性和人們勦滅賊寇的決心。後兩句“斧鉞何曾鈍,雷霆豈肯遲”則強調了刑罸和武力的威猛,以及應對危機的迅速和果斷。最後兩句“遷延非決策,那得更狐疑”則是對決策迅速、果斷的強調,反對猶豫不決。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鮮明,表達了麪對危機時應有的果斷和迅速反應。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