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 武候

至人視有一如無。見義處,便相扶。三顧出茅廬。莫不是、先生有圖。 拯危當世,覺民斯道,佩玉已心枯。遺恨失吞吳。真個是、男兒丈夫。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至人:指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 三顧: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出山輔佐。
  • 茅廬:簡陋的草屋,此處指諸葛亮的隱居之地。
  • 拯危:拯救危難。
  • 覺民:啓發民衆,使民衆覺悟。
  • 斯道:此道,指拯救危難、啓發民衆的道路。
  • 佩玉:古代貴族佩戴的玉飾,此處比喻高貴的品德。
  • 心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 遺恨:留下的遺憾。
  • 吞吳:指未能吞併吳國,實現統一大業。

翻譯

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看待事物總是淡然如無。但見到正義之事,便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出山輔佐,難道不是因爲諸葛亮早有圖謀嗎?

諸葛亮致力於拯救當世的危難,啓發民衆,使他們覺悟,他那高貴的品德如同已心灰意冷。留下的遺憾是未能吞併吳國,實現統一大業。這真是個男子漢大丈夫的所作所爲。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諸葛亮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能。通過「至人視有一如無」和「見義處,便相扶」的對比,突顯了諸葛亮淡泊名利、見義勇爲的精神風貌。同時,「三顧出茅廬」和「拯危當世,覺民斯道」等句,展現了諸葛亮爲國家和民衆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最後,「遺恨失吞吳」一句,既表達了對未能實現統一大業的遺憾,也彰顯了諸葛亮作爲男兒丈夫的豪情壯志。

劉秉忠

劉秉忠

元邢州人,初名侃,字仲晦。爲僧時法名子聰。號藏春散人。博學多藝,尤邃於《易》及邵雍《皇極經世》。初爲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尋棄去,隱武安山中爲僧。乃馬真後元年,忽必烈在潛邸,召留備顧問。上書數千百言,引漢初陸賈“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言,陳說天下大計。憲宗時,從滅大理,每以天地之好生,力贊於上,所至全活不可勝計。及即位,秉忠採祖宗舊典宜於今者,條列以聞。中統五年,還俗改名,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建議以燕京爲首都,改國號爲大元,以中統五年爲至元元年。一代成憲,皆自秉忠發之。卒諡文正。有《藏春集》。 ► 1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