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至人:指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 三顧: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出山輔佐。
- 茅廬:簡陋的草屋,此處指諸葛亮的隱居之地。
- 拯危:拯救危難。
- 覺民:啓發民衆,使民衆覺悟。
- 斯道:此道,指拯救危難、啓發民衆的道路。
- 佩玉:古代貴族佩戴的玉飾,此處比喻高貴的品德。
- 心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 遺恨:留下的遺憾。
- 吞吳:指未能吞併吳國,實現統一大業。
翻譯
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看待事物總是淡然如無。但見到正義之事,便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出山輔佐,難道不是因爲諸葛亮早有圖謀嗎?
諸葛亮致力於拯救當世的危難,啓發民衆,使他們覺悟,他那高貴的品德如同已心灰意冷。留下的遺憾是未能吞併吳國,實現統一大業。這真是個男子漢大丈夫的所作所爲。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諸葛亮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能。通過「至人視有一如無」和「見義處,便相扶」的對比,突顯了諸葛亮淡泊名利、見義勇爲的精神風貌。同時,「三顧出茅廬」和「拯危當世,覺民斯道」等句,展現了諸葛亮爲國家和民衆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最後,「遺恨失吞吳」一句,既表達了對未能實現統一大業的遺憾,也彰顯了諸葛亮作爲男兒丈夫的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