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興二首

· 劉詵
秦人燔詩書,聖道散若煙。 宮殿幹斗極,東遊問神仙。 漢祖祠孔子,遂爲百代先。 大哉禮樂意,所見何卓然。 因勢道其趨,勇赴如決川。 但恨羣臣間,餘習猶櫜鞬。 良平雖善慮,不在三代前。 安得豁達□,一見賈少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fán):焚燒。
  • 斗極:北斗星和北極星,這裏指天空。
  • 禮樂:古代的禮儀和音樂,代表文明和教化。
  • 櫜鞬 (gāo jiān):古代盛箭的器具,這裏比喻殘留的舊習。
  • 良平:指漢代名臣張良和陳平,以智謀著稱。
  • 豁達:心胸開闊,不拘小節。

翻譯

秦人焚燒詩書,聖人的教誨如煙霧般散去。 宮殿高聳入雲,東遊尋求神仙之道。 漢祖劉邦祭祀孔子,於是孔子成爲百代先師。 禮樂的意義多麼深遠,所見的是何等卓越。 順應時勢引導其走向,勇往直前如同決堤的河水。 只可惜羣臣之間,舊習仍舊殘留。 張良和陳平雖然善於謀劃,但他們的智慧不在三代之前。 如何能遇到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一見如故的賈誼少年。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秦漢兩代對待文化和聖道的不同態度的對比,表達了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對時勢的順應。詩中,「秦人燔詩書」與「漢祖祠孔子」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漢代對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同時,詩人對「禮樂意」的讚美,顯示了對文明教化的推崇。最後,詩人對「豁達」之人的嚮往,反映了對開明政治和人才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變遷中文化價值的深刻思考。

劉詵

元吉安廬陵人,字桂翁,號桂隱。性穎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後以師道自居,教學有法。江南行御史臺屢以遺逸薦,皆不報。爲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於門。卒私諡文敏。有《桂隱集》。 ► 3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