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遲 · 泛舟東溪

· 劉因
故園平似掌。人生何必,武陵溪上。三尺蓑衣,遮斷紅塵千丈。不學東山高臥,也不似、鹿門長往。君試望。遠山顰處,白雲無恙。 自唱。一曲漁歌,覺無復當年,缺壺悲壯。老境羲皇,換盡平生豪爽。天設四時佳興,要留待、幽人清賞。花又放。滿意一篙春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武陵溪: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理想之地。
  • 蓑衣:用草或棕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 紅塵:佛教、道教等指人世間,現實生活。
  • 東山高臥:指隱居不問世事。
  • 鹿門:指隱居之地。
  • :皺眉。
  • 羲皇:指伏羲氏,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這裏指古代的理想生活狀態。
  • 四時:四季。
  • 幽人:指隱士。
  • 春浪:春天的波浪,這裏指春天的生機勃勃。

翻譯

故鄉的平原平坦如手掌。人生何必去尋找武陵溪那樣的理想之地。只需一件三尺長的蓑衣,就能隔絕塵世的紛擾。既不效仿東山高臥的隱士,也不像鹿門那樣長久隱居。你試着向遠處望去,遠山的皺眉之處,白雲依舊安然無恙。

自己唱起一曲漁歌,感覺沒有了當年那種缺壺悲壯的情懷。到了老年,生活如羲皇時代般寧靜,完全改變了平生的豪爽之氣。大自然賦予四季美好的景色,要留待隱士來細細欣賞。花兒再次開放,滿心歡喜地看着一篙春浪。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景的欣賞。通過對比武陵溪、東山高臥和鹿門長往,作者表明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獨特理解,即不追求虛幻的理想之地,也不完全隔絕於世,而是選擇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生活方式。詞中「三尺蓑衣,遮斷紅塵千丈」形象地描繪了作者的隱居態度。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色的讚美,進一步體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和對自然的熱愛。整首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淡泊名利,嚮往自然的生活哲學。

劉因

劉因

元保定容城人,字夢吉,初名駰,字夢驥,號靜修。學宗程朱,而兼採陸九淵之說。家居教授,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學行薦於朝,爲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有《靜修文集》。 ► 281篇诗文

劉因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