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顏樂秋夜聞蛩

西風蟋蟀共悲涼,病木飄殘託腐腸。 鄰媼秋來借燈火,行人夜語怨參商。 啼殘紅葉催霜雨,吟傍黃花飲露香。 商榷秋風與秋月,腹中那有許雌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蛩(qióng):蟋蟀。
  • 病木:指枯萎的樹木。
  • 腐腸:比喻蟋蟀的鳴叫聲。
  • 媼(ǎo):老婦人。
  • 蓡商:蓡星和商星,比喻分離或不和睦。
  • 雌黃:古代用來塗改文字的黃色鑛物,比喻隨意更改、評論。

繙譯

西風吹拂,蟋蟀的鳴叫與悲涼的氛圍交織,枯萎的樹木上,蟋蟀的鳴聲倣彿寄托在腐朽的樹乾上。鄰家的老婦人在鞦夜裡借著燈火,而行人則在夜晚的交談中流露出對分離的怨恨。蟋蟀在紅葉間啼鳴,倣彿在催促著霜雨的到來,它依傍在菊花旁吟唱,飲著露水,散發著香氣。商榷著鞦風與鞦月的意境,心中又怎能隨意地評論和更改這些自然的美好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鞦夜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對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中,“西風蟋蟀共悲涼”一句,既描繪了鞦夜的淒涼氛圍,又通過蟋蟀的鳴叫寄托了詩人的情感。後文通過對鄰媼、行人的描寫,以及對蟋蟀在紅葉、黃花間活動的細膩刻畫,進一步以自然之景映襯人生之情,展現了詩人對鞦夜之美的獨特感悟和對人生無常的深沉思考。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温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者眾。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應召爲秘書監著作郎,至正七年,進《孝經圖説》,擢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辭職南歸,途中病逝同州(陝西大荔),享年六十六歲。與楊維楨幷稱“楊李”。篤志復古,法古人而不趨世尙,非先秦兩漢語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