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

山翠浮空初過雨,山麓晴雲散芳渚。 霧合長林生曉寒,人家更在林深處。 澗泉六月翻鬆根,石洞千年隱仙侶。 有誰共弈橘中來,無人問路桃源去。 白煙遮盡青林花,野簌嫩香應可茹。 清幽不減山之陰,只欠蘭亭列觴俎。 誰乎寫此怪而奇,莽莽雲山入毫楮。 細看猶有遺恨處,胡不着我山之墅。 我生本是丘壑姿,誤落京塵幾寒暑。 小時耕牧峴山陽,閒從野人學種樹。 門前漁浦啼竹禽,屋上鶴巢走松鼠。 獨行採藥日莫歸,才得芝術一斗許。 縱令服食不得仙,何若長年蓻禾黍。 小村秋晚雞正肥,大甕春浮酒新煮。 老翁醉舞兒子歌,笑語諠華忘賓主。 此樂不見十許年,兵火煌煌照南楚。 思歸見畫萬感生,悵望風帆橫浦漵。 時清即好謝官歸,全家移向山中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山麓(lù):山腳。
  • 芳渚(zhǔ):長滿芳草的水中小洲。
  • 霧合:霧氣聚集。
  • 澗泉:山澗中的泉水。
  • 翻鬆根:泉水沖刷松樹的根部。
  • 石洞:山洞。
  • 仙侶:神仙伴侶。
  • 橘中:指棋局,源自「橘中之樂」典故。
  • 桃源:指理想中的隱居之地,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 野簌(sù):野菜。
  • (rú):吃。
  • 山之陰:山的北面。
  • 蘭亭: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描述文人雅集的場景。
  • 觴俎(shāng zǔ):酒器和食器,泛指宴席。
  • 毫楮(chǔ):筆和紙,這裏指畫作。
  • 丘壑姿:指天生的隱逸性格。
  • 京塵:京城的塵土,比喻繁華的都市生活。
  • 耕牧:耕種和放牧。
  • 峴山(xiàn shān):山名。
  • 芝術(zhī shù):指藥材。
  • 蓻禾黍(jú hé shǔ):種植穀物。
  • 諠華(xuān huá):喧鬧繁華。
  • 南楚:古代地域名,泛指南方的楚地。
  • 浦漵(xù):水邊。

翻譯

山中的翠色在雨後彷彿浮在空中,山腳下的晴雲散開,露出長滿芳草的水中小洲。霧氣聚集在長林中,帶來了清晨的寒意,而人家則隱藏在林木深處。六月的山澗泉水沖刷着松樹的根部,石洞中隱居着千年的神仙伴侶。有誰能從棋局中來與我共弈,又無人問路前往那理想的桃源之地。白煙遮住了青林和花朵,野菜的嫩香應該可以食用。這裏的清幽不亞於山的北面,只是缺少了蘭亭那樣的文人雅集。是誰畫出了這般奇異的景象,雲山茫茫盡入畫中。仔細看還有遺憾之處,爲何不把我畫進山中的別墅。我生來就是隱逸的性格,卻在京城度過了幾個寒暑。小時候在峴山南面耕種放牧,閒暇時跟隨野人學習種樹。門前漁港有竹林中的鳥鳴,屋頂上的鶴巢有松鼠穿梭。獨自採藥直到日落歸家,纔得到一斗左右的藥材。即使不能成仙,又何妨長久地種植穀物。晚秋的小村雞正肥,春天的新酒剛剛煮好。老翁醉舞,兒子唱歌,歡聲笑語中忘記了賓主之分。這樣的樂趣已經十多年未見,戰火照亮了南楚之地。思歸之情見畫而生,悵望着風帆在水邊飄蕩。時局清明時,我願辭官歸隱,全家搬到山中居住。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山中隱居的理想圖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刻畫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表達了作者對塵世繁華的超脫和對田園生活的渴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意象,如山翠、晴雲、霧合、澗泉等,構建了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同時,通過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和對現實戰亂的感慨,強化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和平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李延興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繼本。李士贍子,少以詩名。順帝至正十七年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元末兵亂,隱居不仕。河朔學者多從之,以師道尊於北方。入明,曾出典淶水、永清縣學。有《一山文集》。 ► 2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