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試院即事三首

井陘西抵古幷州,千里迢迢亦壯遊。 出將承平忘習氣,求賢尺一貴林丘。 披沙思見河東賦,佩印空慚季子裘。 文物低昂佔世運,誰能借箸爲前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井陘(jǐng xíng):地名,位於今河北省西部。
  • 幷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 尺一:古代的一種文書,用以徵召或指示。
  • 林丘:山林和丘陵,此處指隱居之地。
  • 河東賦:指古代河東地區的文學作品,河東即今山西省西南部。
  • 佩印:佩戴官印,指擔任官職。
  • 季子裘:季子,指春秋時期的季孫氏,裘指皮衣,此處比喻高官厚祿。
  • 借箸(jiè zhù):借用筷子,比喻出謀劃策。

翻譯

從井陘向西抵達古老的幷州,千里迢迢的旅程也是一次壯遊。 在和平時期出征,忘記了平日的習慣,用尺一文書尋求賢才,重視隱居的山林。 想要見識河東的文學作品,卻空有官職而無實權,感到慚愧如同季孫氏的皮衣。 文物的興衰預示着時代的變遷,誰能借用筷子爲前方的計劃出謀劃策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從井陘到幷州的旅途,表達了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詩中「出將承平忘習氣」反映了作者對和平時期軍事活動的淡漠,而「求賢尺一貴林丘」則體現了對隱逸賢才的珍視。後兩句通過對「河東賦」和「季子裘」的提及,抒發了對文學和政治的複雜情感。結尾的「借箸爲前籌」則寄寓了對有識之士的期待,希望他們能爲國家的未來出謀劃策。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洞察和對文化傳承的深切關懷。

周伯琦

元饒州人,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周應極子。幼入國學爲上舍生,以蔭補南海簿,三轉爲翰林修撰,順帝至正中累遷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餘年。士誠滅,乃歸,尋卒。儀觀溫雅,博學工文章,尤以篆隸真草擅名。有《說文字原》、《六書正訛》等。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