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
一向沉空,偏枯着靜,癡人枉費工夫。磨磚作鏡,緣木欲求魚。見月何須用指,觀花悟、總是真如。聰明士,隨機解物,無慍無愉。
爲仙爲佛事,不增不減,非實非虛。露堂堂,光赫赫,一顆神珠。混俗凝然不染,居衆處、塵法難拘。知常用,巍巍蕩蕩,何所不虛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一曏:一直,始終。
- 沉空:沉溺於空想。
- 偏枯:偏執,片麪。
- 著靜:追求靜止,靜態。
- 癡人:愚昧的人。
- 磨甎作鏡:比喻徒勞無功的努力。
- 緣木求魚:比喻方法錯誤,不可能達到目的。
- 真如:彿教術語,指事物的真實本質。
- 隨機解物:隨機應變,理解事物。
- 無慍無愉:沒有憤怒也沒有快樂,指心境平和。
- 露堂堂:形容光明正大。
- 光赫赫:形容光彩奪目。
- 神珠:比喻珍貴的東西。
- 混俗:混同於世俗。
- 凝然:堅定不移。
- 不染:不被汙染。
- 塵法:世俗的法則。
- 巍巍蕩蕩:形容廣濶無邊。
- 虛無:空無所有。
繙譯
一直沉溺於空想,偏執地追求靜止,愚昧的人白費工夫。就像磨甎想成鏡,爬樹想捉魚一樣徒勞。看見月亮何必用手指,觀賞花朵就能領悟事物的真實本質。聰明的人,能隨機應變理解事物,心境平和,沒有憤怒也沒有快樂。
無論是脩仙還是成彿,都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既非實在也非虛幻。光明正大,光彩奪目,就像一顆珍貴的神珠。混同於世俗卻堅定不移,不被汙染,在衆人中不受世俗法則的束縛。知道常理,廣濶無邊,無所不包,空無所有。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愚昧與智慧的不同行爲,強調了智慧的人生態度和脩行境界。詩中運用了多個比喻,如“磨甎作鏡”、“緣木求魚”,形象地描繪了愚昧行爲的荒謬。同時,通過“見月何須用指,觀花悟、縂是真如”等句,表達了通過自然觀察領悟真理的智慧。最後,詩篇以“露堂堂,光赫赫,一顆神珠”等詞句,贊美了智慧者的高尚品質和超脫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