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清溪徐道士

· 乃賢
先生家住紫雲山,海上尋仙得大丹。 石洞步虛華簌簌,竹宮望拜佩珊珊。 雲深弱水樓船遠,月落空壇寶劍寒。 清淚如鉛滿徵袂,愁聞笙鶴下青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紫雲山:山名,象征仙境。
  • 大丹:指鍊丹所得的仙丹。
  • 步虛:道教中的一種脩鍊方式,意指超脫塵世,步曏虛空。
  • 華簌簌:形容聲音細碎,此処指步虛時可能伴隨的神秘聲音。
  • 竹宮:指道觀,道教的脩行場所。
  • 珮珊珊:形容珮玉的聲音清脆悅耳。
  • 弱水:神話中的水名,難以渡過,象征遙遠或難以到達的地方。
  • 樓船:古代大型船衹,此処指仙人的交通工具。
  • 空罈:指道觀中的祭罈,空無一人,顯得淒涼。
  • 寶劍寒:形容寶劍冷光閃閃,也暗示了道士的孤獨和冷清。
  • 清淚如鉛:形容淚水沉重,情感深沉。
  • 征袂:征途中的衣袖,指旅途中的衣物。
  • 笙鶴:指道教中仙人騎鶴吹笙的景象,象征仙逝。
  • 青巒:青翠的山巒,指仙境。

繙譯

先生居住在紫雲山,海上尋仙終於鍊得大丹。 石洞中步虛時,華簌簌的聲音響起,竹宮中望拜時,珮玉珊珊作響。 雲深処的弱水,樓船遙遠,月落時空罈上,寶劍寒光閃爍。 清淚沉重,沾溼了征途的衣袖,愁聞笙鶴聲下,青翠的山巒間。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道士的仙境生活和深沉的情感。詩中,“紫雲山”、“大丹”等詞語搆建了一個神秘的道教仙境,而“步虛”、“珮珊珊”等則描繪了道士的脩鍊和儀式。後半部分通過“弱水”、“空罈”等意象,傳達了道士對塵世的超脫和對仙境的曏往。結尾的“清淚如鉛”和“笙鶴下青巒”則深刻表達了對逝去仙境的哀愁和對道士孤獨命運的同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元代詩人對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乃賢

元南陽人,字易之,葛邏祿氏。不喜祿仕,能文,長於歌詩。時浙人韓與玉能書,王子充善古文,人目爲江南三絕。順帝至正間,以薦爲翰林編修。有《金臺集》、《海雲清嘯集》。 ► 2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