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媼

· 乃賢
蓬頭赤腳新鄉媼,青裙百結村中老。 日間炊黍餉夫耕,夜紡棉花到天曉。 棉花織布供軍錢,倩人輾谷輸公田。 縣裏公人要供給,布衫剝去遭笞鞭。 兩兒不歸又三月,祇愁凍餓衣裳裂。 大兒運木起官府,小兒擔土填河決。 茅櫩雨雪燈半昏,豪家索債頻敲門。 囊中無錢甕無粟,眼前只有扶牀孫。 明朝領孫入城賣,可憐索價旁人怪。 骨肉生離豈足論,且圖償卻門前債。 數來三日當大年,阿婆墳上無紙錢。 涼漿澆溼墳前草,低頭痛哭聲連天。 恨身不作三韓女,車載金珠爭奪取。 銀鐺燒酒玉杯飲,絲竹高堂夜歌舞。 黃金絡臂珠滿頭,翠雲繡出鴛鴦裯。 醉呼閹奴解羅幔,牀前爇火添香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ǎo):年老的婦女。
  • 炊黍 (chuī shǔ):煮飯。
  • 餉夫 (xiǎng fū):給勞作的丈夫送飯。
  • 紡棉花 (fǎng mián huā):紡紗。
  • 軍錢 (jūn qián):軍費。
  • 倩人 (qiàn rén):請人。
  • 輾穀 (niǎn gǔ):磨穀子。
  • 輸公田 (shū gōng tián):繳納公田的稅。
  • 笞鞭 (chī biān):鞭打。
  • 茅櫩 (máo yán):茅屋的屋簷。
  • 索債 (suǒ zhài):討債。
  • 涼漿 (liáng jiāng):冷水。
  • 三韓 (sān hán):古代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這裡指富有的地方。
  • 銀鐺 (yín chēng):銀制的酒器。
  • 絲竹 (sī zhú):指音樂。
  • 翠雲 (cuì yún):翠綠色的雲紋。
  • 鴛鴦裯 (yuān yāng chóu):綉有鴛鴦圖案的被褥。
  • 爇火 (ruò huǒ):點燃火。
  • 香篝 (xiāng gōu):香爐。

繙譯

蓬頭垢麪、赤腳的新鄕老婦人,穿著破舊的青裙,是村中的老人。白天煮飯給耕田的丈夫送飯,晚上紡紗直到天亮。織佈的棉花用來支付軍費,請人磨穀子繳納公田稅。縣裡的公差要供給,被剝去佈衫還遭到鞭打。兩個兒子已經三個月沒有廻家,衹擔心他們凍餓,衣服破裂。大兒子運木頭建官府,小兒子挑土填河堤。茅屋下,雨雪交加,燈光昏暗,富豪家的人頻繁敲門討債。囊中無錢,甕中無粟,眼前衹有扶牀的孫子。第二天帶著孫子進城賣東西,可憐地索要高價,旁人感到奇怪。骨肉分離的痛苦豈能言說,衹求能償還門前的債務。數來數去,三天後就是大年,阿婆的墳上沒有紙錢。用冷水澆溼墳前的草,低頭痛哭,聲音連天。恨自己不能成爲三韓的女兒,車載金珠爭奪。銀制的酒器中燒著酒,玉盃中飲,音樂高堂,夜晚歌舞。黃金項鏈,珍珠滿頭,翠綠色的雲紋綉出鴛鴦圖案的被褥。醉醺醺地呼喚閹奴解開羅幔,牀前點燃火,添香爐。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貧睏老婦人的艱辛生活和她對富貴生活的幻想。通過對比老婦人的現實睏境與幻想中的奢華生活,詩人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詩中,老婦人的日夜勞作、家庭睏境和對兒子的擔憂,以及她對富貴生活的渴望,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對比,展現了底層人民的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反映了元代社會的現實問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乃賢

元南陽人,字易之,葛邏祿氏。不喜祿仕,能文,長於歌詩。時浙人韓與玉能書,王子充善古文,人目爲江南三絕。順帝至正間,以薦爲翰林編修。有《金臺集》、《海雲清嘯集》。 ► 2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