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山夜看聖燈

虔禱遊靈境,元妃夙志同。 玉香焚靜夜,銀燭炫遼空。 泉漱雲根月,鐘敲檜杪風。 印金標聖蹟,飛石顯神功。 滿望天涯極,平臨日腳紅。 猿來齋石上,僧集講筵中。 頓作超三界,渾疑證六通。 願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虔禱(qián dǎo):虔誠地祈禱。
  • 元妃:指皇后或貴妃。
  • 夙志:早年的志向。
  • 玉香:指香爐中燃燒的香。
  • 銀燭:銀色的蠟燭,形容燭光明亮。
  • 炫遼空:在遼闊的天空中閃耀。
  • 泉漱雲根月:泉水從雲霧繚繞的山石間流過,月光照耀。
  • 檜杪(guì miǎo):檜樹的頂端。
  • 印金:指金色的印記。
  • 飛石:飛來的石頭,指自然界的奇異現象。
  • 齋石:供奉用的石頭。
  • 講筵:講經說法的場所。
  • 超三界: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指達到佛教中的解脫境界。
  • 六通:佛教術語,指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 修偃化:修習佛法,達到平靜和諧的狀態。
  • 社稷:國家的代稱。
  • 延洪:長久繁榮。

翻譯

我虔誠地祈禱,遊覽這神聖的地方,與皇后有着共同的早年志向。在靜夜中焚燒着玉香,銀色的燭光在遼闊的天空中閃耀。泉水從雲霧繚繞的山石間流過,月光照耀,鐘聲在檜樹頂端的風中敲響。金色的印記標誌着聖蹟,飛來的石頭顯示了神奇的力量。我滿心期望地望向天涯,看到太陽平緩地升起,日光紅潤。猿猴來到供奉的石頭上,僧人們在講經說法的場所聚集。我頓時感覺超越了三界,彷彿證得了六種神通。我願通過修習佛法達到平靜和諧的狀態,祈願國家長久繁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山中夜觀聖燈時的宗教體驗和心靈感悟。通過「虔禱」、「玉香」、「銀燭」等意象,營造了一種神聖而莊嚴的氛圍。詩中「泉漱雲根月,鐘敲檜杪風」等句,以自然景觀的描繪,增強了詩歌的意境美。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和個人精神追求的美好願望,體現了其深厚的宗教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蜀太后徐氏

名不詳。成都(今屬四川)人徐耕之次女。唐末與其姊同爲王建所納。王建即前蜀帝位後,封爲貴妃。王衍即位,冊爲順聖太后。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隨王衍遊青城山,與其姊翊聖太妃賦詩唱和。是年十一月前蜀亡。次年四月,隨王衍赴洛陽,於秦川驛被殺。事蹟據《鑑誡錄·卷五》、《蜀檮杌·卷下》。《全唐詩》存詩八首,小傳中誤以妹爲姊。參見花蕊夫人。 ► 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