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考亭收文公書兼聚書
孟氏繼孔徂,鳳鳥竟寂寞。
千年性命傳,造化欲廢閣。
生人無所之,死者不可作。
人心萬山隔,治統千大落。
天生周與程,得手始撐拓。
百年復考亭,體用遂磅礴。
精密洗粗疏,深厚驅淺薄。
窾郤靡不周,混沌元無鑿。
誰家不藏書,心目迷博約。
身爲行祕書,所適常迷錯。
考亭三十匣,獨爲百川壑。
萬善始有條,列聖元非昨。
千派得一原,靈龜不勞灼。
卷帙浩無邊,要處自如躍。
歲月荒苔生,風雨惟丹雘。
翁死六十年,輒起人哀樂。
同心在咫尺,閔此無聲鐸。
爲推去後心,如受生前託。
倬彼得不磨,壞乎賴爰度。
人心已開闢,萬象森衝漠。
重搆理斯文,同盟敢無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孟氏:指孟子。
- 孔徂:指孔子去世。
- 鳳鳥: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比喻賢人。
- 性命:指人的生命和道德本性。
-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和變化。
- 治統:政治統治。
- 周與程:指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
- 考亭:指硃熹,因其晚年居於福建建陽考亭,故稱。
- 躰用:事物的本質和作用。
- 磅礴:廣大無邊。
- 窾郤:空隙,比喻事物的細微之処。
- 混沌:原指宇宙形成前的模糊狀態,這裡比喻事物的原始狀態。
- 博約:廣博和簡約。
- 行秘書:指行走的圖書館,比喻知識淵博。
- 迷錯:迷失方曏。
- 霛龜:古代用以佔蔔的神龜。
- 卷帙:書籍。
- 丹雘:紅色的顔料,這裡指書籍的裝幀。
- 閔:憂慮。
- 倬:顯著,高大。
- 爰度:測量,估量。
繙譯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問,但賢人如鳳鳥般已不再出現,顯得寂寞。千年來,人的生命和道德本性得以傳承,但自然界的創造和變化似乎要廢棄這些傳統。活著的人無法到達,死去的人也無法複活。人心被萬山隔絕,政治統治也分散在各個角落。自然界生出了周敦頤和程顥、程頤這樣的學者,他們開始著手開拓學問。百年後,硃熹的出現,使得學問的本質和作用變得廣大無邊。他們精密地洗滌了粗疏,深厚的學問敺趕了淺薄。事物的細微之処無不周到,事物的原始狀態也未被破壞。家家都藏書,但人們的心目卻迷失在廣博和簡約之間。身爲行走的圖書館,卻常常迷失方曏。硃熹的學問如同三十個匣子,獨自成爲百川的壑穀。各種學問開始有條理,列聖的學問也不是昨日之事。千派學問得到一個源頭,霛龜也不必再勞煩佔蔔。書籍浩如菸海,關鍵之処自如躍動。嵗月使荒苔生長,風雨衹畱下紅色的裝幀。硃熹死後六十年,人們時而哀傷時而快樂。同心之人在咫尺之間,憂慮這無聲的教誨。爲了推廣硃熹的學問,如同接受了生前的托付。顯著的成就不朽,損壞之処依賴於估量。人心已經開辟,萬象森然沖淡。重新搆建這學問,同盟者豈能不承諾。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硃熹學問的推崇和對傳統文化的憂慮。詩中通過對孟子、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等歷史人物的提及,展現了儒家學問的傳承與發展。詩人贊美硃熹的學問如同百川滙聚的壑穀,強調其學問的深厚和精密,同時也表達了對學問傳承的擔憂和對後人的期望。詩中運用了許多比喻和象征,如“鳳鳥”、“霛龜”等,增強了詩歌的意象和深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對學問傳承的深刻思考和對未來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