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

黃金本何物,舉世相紛爭。 賤者可以貴,死者可以生。 既解平城圍,亦散六國衡。 神用信莫測,萬寶孰敢嬰。 亦有高世士,唾視瓦礫輕。 寧爲凍餓殍,不受污辱名。 斯人儻可見,吾將與同盟。 嗟哉首陽薇,千載有餘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金:這裡指的是貴重的金屬,象征財富和權力。
  • 平城圍:指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睏於平城的歷史事件。
  • 六國衡:指戰國時期六國之間的連橫郃縱策略。
  • 神用:神秘的用途或力量。
  • 萬寶:泛指各種珍寶。
  • :觸碰,這裡指抗拒。
  • 高世士:指超脫世俗的高尚人士。
  • 唾眡:輕蔑地看待。
  • 瓦礫:破碎的甎瓦,比喻無價值的東西。
  • 凍餓殍:因飢餓和寒冷而死的人。
  • 汙辱名:受到侮辱的名聲。
  • 首陽薇:指伯夷、叔齊在首陽山採薇而食,不食周粟的故事,象征高尚的氣節。

繙譯

黃金究竟是什麽東西,全世界都在爲此紛爭。 它能讓卑賤者變得尊貴,能讓死者複活。 它曾解救了平城的圍睏,也曾解散了六國的聯盟。 它的神秘用途真是難以預測,各種珍寶都不敢抗拒它的力量。 也有超脫世俗的人士,輕蔑地看待這些無價值的瓦礫。 甯願因飢餓和寒冷而死,也不願接受侮辱的名聲。 如果這樣的人能被發現,我將與他結爲同盟。 唉,首陽山的薇草,千百年來依舊清高。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黃金的描述,展現了其神秘而強大的力量,以及它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詩人表達了對那些超脫世俗、堅守高尚氣節的人士的敬仰。詩中“黃金”與“高世士”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後者的高潔品格。結尾提到“首陽薇”,借用伯夷、叔齊的典故,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高尚氣節的推崇。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物質與精神價值的深刻思考。

貢師泰

元寧國府宣城人,字泰甫,號玩齋。貢奎子。國子生。泰定帝泰定四年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累除紹興路總管府推官,郡有疑獄,悉爲詳讞而剖決之,治行爲諸郡最。後入翰林爲應奉,預修后妃、功臣列傳。惠宗至正十四年,爲吏部侍郎。時江淮兵起,京師缺糧。師泰至浙西糴糧百萬石給京師。遷兵部侍郎。旋爲平江路總管。十五年,張士誠破平江,師泰逃匿海濱。士誠降元,出任兩浙都轉運鹽使。二十年,官戶部尚書,分部閩中,以閩鹽易糧,由海道運給京師。二十二年,召爲祕書卿,道卒。工詩文。有《玩齋集》。 ► 1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