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曲

· 袁桷
天鵝頸瘦身重肥,夜宿官蕩羣成圍。蘆根啑啑水蒲滑,翅足蹩曳難輕飛。 參差旋地數百尺,宛轉培風借雙翮。翻身入雲高帖天,下陋蓬蒿去無跡。 五坊手擎海東青,側眼光透瑤臺層。解絛脫帽窮碧落,以掌疾摑東西傾。 離披交旋百尋袞,蒼鷹助擊隨勢遠。初如風輪舞長竿,末若銀毬下平阪。 蓬頭喘息來獻官,天顏一笑催傳餐。不如家雞柵中生死守,免使羽林春秋水邊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啑啑 (shà shà):形容鳥類啄食的聲音。
  • 蹩曳 (bié yè):形容行走困難的樣子。
  • 參差 (cēn cī):不齊,錯落。
  • 培風 (péi fēng):乘風。
  • (hé):鳥羽的莖狀部分,代指翅膀。
  • 帖天 (tiē tiān):貼近天空。
  • (lòu):輕視,看不起。
  • 五坊 (wǔ fāng):指五種官署,這裏特指掌管狩獵的官署。
  • 海東青 (hǎi dōng qīng):一種獵鷹。
  • 瑤臺 (yáo tái):神話中的仙境。
  • 碧落 (bì luò):天空。
  • (guó):打,擊。
  • 尋袞 (xún gǔn):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
  • 風輪 (fēng lún):風車。
  • 末若 (mò ruò):不如。
  • 平阪 (píng bǎn):平坦的山坡。
  • 蓬頭 (péng tóu):形容頭髮散亂。
  • 羽林 (yǔ lín):皇帝的禁衛軍。

翻譯

天鵝頸細身肥,夜晚在官蕩成羣圍宿。啄食蘆根,水蒲滑潤,翅膀和腳因重而難以輕鬆飛翔。 它們參差不齊地旋轉落地數百尺,依靠風力宛轉地借用雙翅。翻身進入雲中,高高地貼近天空,下視蓬蒿,不留痕跡。 五坊的官員手持海東青獵鷹,側目透視瑤臺般的遠方。解開絛帶,脫下帽子,窮盡碧落,用手掌迅速擊打,東西傾倒。 交錯旋轉,長達百尋,蒼鷹助擊,隨勢遠去。起初如風車舞動長竿,末了不如銀毬滾下平坦的山坡。 蓬頭散發的獵人喘息着來獻官,天子一笑催促傳餐。不如家雞在柵欄中生死守候,免得羽林軍春秋兩季在水邊奔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天鵝的優雅與獵鷹的兇猛,以及獵人的艱辛。通過對比天鵝與獵鷹的飛行姿態,展現了自然界的壯麗與殘酷。詩中「天鵝頸瘦身重肥」一句,既形象地描繪了天鵝的體態,又隱喻了其生存的困境。後文通過獵鷹的狩獵場景,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和利用。結尾處對家雞的提及,則是對安逸生活的嚮往,與前文的激烈場景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生活的深刻思考。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