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明

每愁仲夏多溽暑,更逢今歲少南風。 身無臺榭可獨處,眼到山川便不同。 直從月令高明處,參透中庸問學功。 虛靜若能超物外,炎涼何必介胸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五月。
  • 溽暑:指盛夏天氣溼熱。
  • 臺榭:古代指建在高土臺上的敞屋。
  • 月令:古代按月記事的書,這裏指按照月份的自然變化。
  • 中庸:儒家經典之一,主張「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 問學:求學,學問。
  • 虛靜:心境空明寧靜,沒有雜念。
  • 超物外:超越物質世界,達到精神上的超脫。
  • 炎涼:指世態的冷暖變化。

翻譯

每每憂愁仲夏時節,總是溼熱難耐,而今年更是少有南風。 身體無處尋得高臺涼榭獨處,但目光所及的山川景色卻別有一番風味。 從月令中高明的自然變化中,領悟到中庸之道與學問的深意。 若心境能保持虛靜,超越物質世界的紛擾,那麼世態的冷暖變化又何須掛懷於心。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仲夏時節對自然環境的感受,以及對學問和心境的深刻思考。詩中,「每愁仲夏多溽暑,更逢今歲少南風」描繪了夏日的溼熱和風少的氣候特點,而「身無臺榭可獨處,眼到山川便不同」則展現了作者雖無涼爽之地獨處,卻能從山川景色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後兩句「直從月令高明處,參透中庸問學功」和「虛靜若能超物外,炎涼何必介胸中」則體現了作者對學問的追求和對心境的修煉,表達了超脫物外,不爲世態所動的心緒。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學問和心境的獨到見解。

陸文圭

宋元間常州江陰人,字子方。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度宗鹹淳初,中《春秋》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牆東先生。元仁宗延祐時,再中鄉舉。爲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聘,以老疾辭。有《牆東類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