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歸臺

驅車晚過三歸臺,橫山如帶雲如栽。 峛崺陵曲雜荒苔,闃寂碑文隱不釐。 高崗望望夕氳來,弔古悠然動徘徊。 當年圖烈伊誰開,於今村落蔚麰麳。 區區齊地富強推,今古曷雲難理財。 興言神溯天下才,大夫已逝不復回。 猶憶堂阜曾爲媒,得君行政何恢恢。 並肩召忽亦可哀,知我鮑叔安在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峛崺(lǐ yǐ):形容山勢連綿起伏。
  • 闃寂(qù jì):非常寂靜,沒有聲音。
  • 麰麳(móu lái):指大麥和小麥,這裏泛指農作物。
  • 曷雲:何言,怎麼說。
  • 召忽:古代官名,這裏可能指古代的官員。
  • 堂阜:古代地名,這裏可能指某個具體的地點。
  • 鮑叔:指鮑叔牙,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

翻譯

晚上驅車經過三歸臺,橫山像帶子一樣,雲彩像栽種在山上。 山勢連綿起伏,夾雜着荒涼的苔蘚,寂靜的碑文隱約可見,未曾被清理。 站在高崗上,望着夕陽下的霧氣,感慨古事,心中不禁徘徊。 當年是誰開啓了這樣的壯烈圖景,如今這裏已是村落遍佈,農作物茂盛。 小小的齊地,富強被推崇,古今之人怎麼說難以理財呢。 言談中,我神往天下的英才,但大夫已經逝去,不再回來。 還記得在堂阜曾有人做媒,得到君主的行政,是多麼的恢弘。 與召忽並肩,也可算是一種悲哀,知我者鮑叔,如今又在哪裏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晚上驅車經過三歸臺時的所見所感。詩中,「橫山如帶雲如栽」一句,以生動的比喻描繪了山勢和雲彩的景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後文通過對荒涼苔蘚和隱約碑文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古樸而寂靜的氛圍。詩人在高崗上眺望,感慨古事,對過去的輝煌和現在的變遷進行了對比,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英才逝去的懷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歷史的沉思和對未來的遐想。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