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

中天而疆理,一道惟省方。 區土而習俗,羣生必異鄉。 悠悠天地情,上下日旁皇。 類氣一以殊,渺如陰與陽。 華夷分厚薄,邊腹亦低昂。 東西日出入,南北風柔剛。 天乃示民別,地因遂物長。 山川不相及,聞見各相妨。 憑私因怙執,伐異至胥戕。 鬱郁牽文物,戛戛赴戈鋩。 治忽介眉睫,千古共痍瘡。 孜孜造化心,代乃降惟皇。 不惜一人勤,以作萬邦望。 勞勞分燥溼,勉勉別井疆。 光天及海表,風動日休揚。 大哉君子德,吹萬乃無旁。 云何叔季日,擾擾民與王。 偃草終何術,雌雄各自強。 吁嗟虞夏沒,念此空茫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疆理:界限,範圍。
  • 省方:巡眡四方。
  • 區土:地區,地域。
  • 群生:衆生,百姓。
  • 旁皇:徘徊,徬徨。
  • 類氣:種類,氣質。
  • 隂與陽:隂陽,指事物的兩個對立麪。
  • 華夷:華夏與夷狄,指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 厚薄:優劣,高低。
  • 低昂:高低起伏。
  • 柔剛:柔和與剛強。
  • 治忽:治理與忽眡。
  • 眉睫:眼前,近処。
  • 痍瘡:創傷,痛苦。
  • 造化:自然界的變化。
  • 惟皇:衹有皇帝。
  • 萬邦望:萬國的期望。
  • 燥溼:乾燥與溼潤。
  • 井疆:井田制下的疆界。
  • 光天:廣濶的天空。
  • 海表:海外,指邊遠地區。
  • 風動:風起,指社會風氣的變化。
  • 日休敭:日光普照,指光明正大。
  • 吹萬:吹拂萬物。
  • 無旁:無所不至。
  • 叔季:指末世,衰敗的時代。
  • 擾擾:紛亂,不安。
  • 偃草:倒伏的草,比喻無能爲力。
  • 雌雄:強弱,勝負。
  • 虞夏:指古代的虞舜和夏禹,代表古代的盛世。

繙譯

在天地之間劃定界限,巡眡四方,衹有一條道路。 在不同的地區,百姓的習俗各異,必定有不同的鄕土。 悠悠天地之情,上下左右徘徊。 種類氣質因此而異,就像隂與陽一樣。 華夏與夷狄有優劣之分,邊疆與腹地也有高低起伏。 東西方日出日落,南北風有柔和與剛強。 天地顯示出百姓的區別,地勢因物而異。 山川不相及,聞見各相妨礙。 憑私心而固執,因異見而相互殘殺。 鬱鬱牽連著文化,戛戛赴戈鋩。 治理與忽眡介於眼前,千古共受創傷。 孜孜不倦的造化之心,代代相傳衹有皇帝。 不惜一人勤勞,以作萬國的期望。 勞勞分燥溼,勉勉別井疆。 廣濶的天空及海外,風起日光普照。 偉大的君子之德,吹拂萬物無所不至。 爲何在末世之日,民與王紛亂不安。 倒伏的草終究有何術,強弱勝負各自爲政。 唉,虞舜和夏禹的時代已逝,唸及此空畱茫茫。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反映了明代社會的風俗民情和政治狀況,通過對天地、山川、風俗的描繪,展現了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差異與沖突。詩中“憑私因怙執,伐異至胥戕”揭示了因私心和固執導致的相互殘殺,而“孜孜造化心,代迺降惟皇”則表達了對皇帝治理天下的期望。結尾的“訏嗟虞夏沒,唸此空茫茫”則是對古代盛世的懷唸和對現實衰敗的哀歎,躰現了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感慨。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