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晚抵樂民是夜宿所內舊棲悽然有述

三年回首夢中求,物是人非滿舊愁。 城郭悽深春寂寂,風煙黯淡日悠悠。 此時再識依樑燕,到處頻驚望月牛。 誰爲所思終不見,卻教海角恨長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樂民: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舊棲:舊時的居所。
  • 悽然:形容心情悲傷。
  • 回首:回憶過去。
  • 物是人非:事物依舊,人事已非。
  • 城郭:城牆,泛指城市。
  • 春寂寂:春天顯得格外寂靜。
  • 風煙:風和煙霧,常用來形容景象的模糊或時光的流逝。
  • 悠悠:長久,遙遠。
  • 依梁燕:依靠在樑上的燕子,比喻舊時的居所或舊時的伴侶。
  • 望月牛:可能是指牛郎星,這裏比喻思念之情。
  • 海角:天涯海角,比喻極遠的地方。

翻譯

十七日晚上抵達樂民,這一夜宿在舊時的居所,心中感到悲傷,有所感慨。

三年過去了,回憶像是在夢中追尋,事物依舊,但人事已非,充滿了舊時的憂愁。 城市顯得格外淒涼,春天也寂靜無聲,風和煙霧模糊了景象,日子顯得漫長而遙遠。 此時再次看到依靠在樑上的燕子,到處都是驚覺望月的牛郎星。 誰會想到所思念的人終究無法相見,卻讓這海角的遺憾長久地留在心中。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的深切懷念和對現實的無奈感慨。詩中「物是人非」一句,簡潔而深刻地描繪了時光流轉、人事變遷的哀愁。通過對「城郭悽深」、「風煙黯淡」等景象的描繪,進一步渲染了詩人心中的孤獨和淒涼。最後兩句「誰爲所思終不見,卻教海角恨長留」,則抒發了詩人對遠方思念之人的無盡遺憾和恨意,情感深沉,令人動容。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