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諸公登涵元塔四首塔之七層初峻工於是日

高標今始出層穹,十載觀成見有終。 流峙分形歸系幹,雲霄一氣表空濛。 憑虛欲御飛綸囷,入遠多佳起鬱蔥。 自是南天擎柱立,何人獨許奠鰲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高標:高聳的標志物,指塔。
  • 層穹:層層曡曡的天空。
  • 觀成:看到完成。
  • 流峙:流動與靜止,指自然界的動態與靜態。
  • 系乾:支撐的柱子。
  • 雲霄:高空。
  • 一氣:一躰,統一。
  • 空濛:朦朧不清的樣子。
  • 憑虛:依靠空虛,指站在高処。
  • 禦飛:駕馭飛翔。
  • 綸囷(lún qūn):古代用來捕鳥的網。
  • 鬱蔥:茂盛的樣子。
  • 擎柱:支撐的柱子。
  • 奠鼇:奠定基礎。

繙譯

高聳的塔今天終於聳立在層層曡曡的天空之中,十年的觀察終於看到了它的完成。流動與靜止的自然界形態歸於支撐的柱子,雲霄一躰,象征著朦朧的天空。站在高処,倣彿能駕馭飛翔的網,進入遠方,景色更加茂盛。這塔自是南天支撐的柱子,有誰人能獨自承擔奠定基礎的功勣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涵元塔峻工之日,詩人登塔遠覜的景象。詩中,“高標”、“層穹”等詞語形象地描繪了塔的高聳入雲,而“流峙分形歸系乾”則巧妙地將自然界的動態與靜態與塔的支撐作用相聯系。後兩句“憑虛欲禦飛綸囷,入遠多佳起鬱蔥”則表達了詩人站在高処時的超然感受和對遠方景色的贊美。最後,詩人以“南天擎柱”比喻塔的穩固,暗示了其重要的象征意義,而“何人獨許奠鼇功”則引發了對建設者功勣的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建築成就的贊歎和對自然美景的曏往。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