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邑志成有不察而齋怒者乃得謗又以有所譽來也感而賦之四首

要終原始或餘知,雖不周今於古師。 稽彼周官圖志設,各因小史訓言垂。 百年時事終須記,五嶺文明尚擬吹。 但使維桑多氣色,甘從微闡見瘢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修邑:指修撰地方誌書。
  • 齋怒:指因修志而引起的憤怒或不滿。
  • :誹謗,指責。
  • :讚譽,稱讚。
  • 要終原始:探究事物的最終根源。
  • :周全,完備。
  • :考察,查證。
  • 周官:指《周禮》,古代的一部政治制度典籍。
  • 圖志:地圖和地方誌。
  • 小史:古代官名,掌管文書。
  • 訓言:教誨之言,指古代的文獻記載。
  • 五嶺:指中國南方的五座大山,這裏泛指南方地區。
  • 維桑:指家鄉。
  • 氣色:指地方的繁榮景象。
  • 微闡:微小的闡釋或揭示。
  • 瘢疵:瑕疵,缺點。

翻譯

探究事物的最終根源或許只有我瞭解,雖然不能完全符合現在的標準,但我願意以古人爲師。考察《周禮》中關於地圖和地方誌的設置,各自依據小史所記載的教誨之言。百年間的時事終究需要記錄,南方五嶺地區的文明仍然值得推崇。只要家鄉展現出繁榮的景象,我甘願從細微之處揭示其瑕疵。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於修撰地方誌書的態度和見解。作者認爲,儘管自己的工作可能不完全符合當下的標準,但他願意以古人爲榜樣,致力於記錄和傳承地方的歷史和文化。詩中,「要終原始」和「雖不周今於古師」體現了作者對歷史根源的重視和對古人智慧的尊重。同時,作者強調了記錄時事和推崇地方文明的重要性,展現了其對家鄉繁榮景象的期盼和對揭示真相的執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