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八事春草

春泉吐窈岑,夜雨通遙壑。 每同石勢浮,時見山光落。 林影拂參差,苔痕留淡薄。 迷茫漲海中,誰揮神斧鑿。 已開山下蒙,耐可幽人酌。 繇不願甘肥,是以供藜藿。 地阻情自偏,聊從靜者樂。 自獲洗心徒,安知牛口怍。 餘滋動草芽,遠潤明花萼。 本源清若此,方思此一勺。 涓涓及江河,將擬百川學。 謂予言不信,君其問海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窈岑(yǎo cén):幽深的山嶺。
  • 苔痕:苔蘚留下的痕跡。
  • 漲海:波濤洶涌的海。
  • 神斧鑿:比喻自然界的力量或造物者的神奇。
  • :指草木初生的樣子。
  • 幽人:隱士,指隱居的人。
  • (yóu):通「由」,由於。
  • 甘肥:美味的食物。
  • 藜藿(lí huò):指粗劣的食物。
  • 洗心徒:指洗滌心靈的人。
  • 牛口怍(zuò):牛口,指牛的嘴;怍,羞愧。這裏指不計較世俗的評價。
  • 海若:海神的名字。

翻譯

春天的泉水從幽深的山嶺中涌出,夜雨連接着遠方的溝壑。 泉水與石頭的氣勢相互浮動,時常看到山的光影灑落。 林間的影子參差不齊,苔蘚的痕跡留下淡淡的印記。 在波濤洶涌的海中,是誰揮動神斧開鑿了這一切? 山下的草木已經初生,足以讓隱士們細細品味。 由於不追求美味的食物,所以只能供應粗劣的飲食。 地方偏僻,情感自然偏執,只能從寧靜中尋找樂趣。 自從成爲洗滌心靈的人,怎會介意世俗的評價。 餘下的水滋潤了草芽,遠處的溼潤使花萼更加明亮。 水源如此清澈,讓人不禁想要品嚐這一勺水。 涓涓細流匯入江河,希望能模仿百川的學問。 如果我說的話你不信,那就去問海神吧。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天山中的景象,通過泉水、山光、林影等自然元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中「迷茫漲海中,誰揮神斧鑿」一句,以神話般的筆觸讚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後文通過對粗茶淡飯的接受和對心靈洗滌的追求,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體現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靈淨化的審美情趣。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