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海外諸峯悠然有述二首

峯乃山之鋩,非高鋩不銳。 高以下爲基,峻極於斯綴。 我思天半峯,獨立雲之際。 風霜明肅潔,日月互虧蔽。 昆崙及五嶽,渾沌初填砌。 遂使中原心,各以司方帝。 此外諸名山,神奇看所繫。 百寶祝融生,大文山隱閉。 我聞不周傾,西北鮮平勢。 逶迤就溟渤,萬水互吞噬。 羅浮四百峯,未敢肩營衛。 誰揮巨靈掌,五嶺於斯劂。 天池自波瀾,地軸無崩替。 氣象乃相聯,條支安可計。 潛分島嶼脈,共作東南柢。 漠漠三神山,可夢不可詣。 我求泛月槎,聊假閬風憩。 精神空四出,凡骨猶惉滯。 悠悠日望洋,身依卷石細。 巖谷恣冥搜,陵巒釋冗贅。 所欲鄰泰初,九霄供一睇。 始從縣圃朔,以作諸山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máng):鋒芒,這裏指山峯的尖銳部分。
  • 峻極:極高。
  • 虧蔽:遮蔽。
  • 填砌:堆砌,這裏指山脈的形成。
  • 司方帝:指掌管四方的神。
  • 祝融:古代神話中的火神,這裏指火山。
  • 不周:不完整,不周全。
  • 溟渤:大海。
  • 逶迤 (wēi yí):曲折綿延。
  • 吞噬:吞沒。
  • (jué):雕刻,這裏指山脈的形成。
  • 崩替:崩塌。
  • 條支:細小的枝條,這裏指山脈的支脈。
  • (dǐ):樹根,這裏指山脈的根基。
  • 閬風:神話中的山名,位於崑崙山之上。
  • 惉滯 (zhān zhì):滯留,停留。
  • 冥搜:深遠的搜尋。
  • 冗贅:多餘,累贅。
  • 泰初:宇宙的開始,原始狀態。
  • 縣圃:古代神話中的山名,位於崑崙山之上。

翻譯

山峯是山的鋒芒,不高則鋒芒不銳。高聳的山峯以下方爲基石,極點在此相連。我夢想着天空中的山峯,獨自站立在雲端。風霜使其顯得清晰潔淨,日月交替遮蔽。崑崙山和五嶽,如同混沌初開時的堆砌。使得中原的心臟,各自有神掌管四方。除此之外的衆多名山,神奇之處在於它們的聯繫。百寶由祝融火山生出,大山隱藏着偉大的文章。我聽說有不周全的地方,西北地區缺乏平坦的地勢。曲折綿延至大海,萬水相互吞沒。羅浮山有四百座峯,卻不敢與營衛相比。誰揮動巨靈之掌,使得五嶺在此形成。天池自然波瀾壯闊,地軸未曾崩塌。氣象相互聯繫,細小的支脈難以計數。潛藏着島嶼的脈絡,共同作爲東南的根基。茫茫的三神山,只能夢見不能到達。我渴望乘着泛月的船,暫且在閬風山休息。精神四處遊走,凡人的身體卻停留不前。日復一日地望着海洋,身依細小的石頭。巖谷中盡情搜尋,山陵間釋放多餘。所希望的是接近宇宙的開始,九天中供一眼望去。從縣圃山開始,作爲衆山的頂點。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山峯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詩中,「峯乃山之鋩,非高鋩不銳」一句,既是對山峯形態的精準描述,也隱喻了人生追求高遠的精神境界。詩人的想象跨越了現實與神話,從崑崙、五嶽到不周山,再到三神山,構建了一個宏大的自然與神話交織的世界。詩中的「我思天半峯,獨立雲之際」等句,表達了詩人對超脫塵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宇宙的無限遐想和深刻感悟。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