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國計:國家財政經濟。
- 農臣:指管理農業的官員。
- 望屋:指百姓的房屋,這裏泛指百姓。
- 急軍前:緊急支援軍隊。
- 多取:過多徵收。
- 難因歲:難以因應年成好壞。
- 三徵:多次徵稅。
- 不問田:不考慮田地的實際情況。
- 爲都:作爲首都。
- 署考:官署的考覈。
- 孰能先:誰能優先。
- 勉語:勉勵的話。
- 溝中瘠:比喻困苦的人民。
- 扶瘡:扶持創傷。
- 向樸鞭:向着樸實的方向鞭策。
翻譯
管理農業的官員思考國家的經濟,看到百姓的房屋就急忙支援軍隊。過多地徵收稅賦,不顧年成的好壞,多次徵稅也不考慮田地的實際情況。作爲首都,誰能優先通過官署的考覈呢?我勉勵那些困苦的人民,扶持他們的創傷,向着樸實的方向鞭策。
賞析
這首作品反映了明朝時期國家財政與農業稅收的緊張關係。詩中,「農臣」對「國計」的憂慮,以及對百姓疾苦的關懷,體現了作者對國家大計和民生疾苦的深刻關注。通過「多取難因歲,三徵不問田」揭示了當時稅收政策的嚴苛與不公,而「勉語溝中瘠,扶瘡向樸鞭」則表達了作者對改善民生的期望和對簡樸生活的倡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也是對理想社會的嚮往。
郭之奇的其他作品
- 《 有挾改數字不得者再吟二律 》 —— [ 明 ] 郭之奇
- 《 與今礎至蘄春同話一署因及舊事州茂才袁道長兄弟翩然相顧各以詩章見贈走筆步韻答其一 》 —— [ 明 ] 郭之奇
- 《 四月一日二首 》 —— [ 明 ] 郭之奇
- 《 入十三 》 —— [ 明 ] 郭之奇
- 《 既而湖山暮接清風拂月覆成其一 》 —— [ 明 ] 郭之奇
- 《 孟秋十六日於役天中與黃贊伯聯轡有述二首時虜氛方逼近畿 》 —— [ 明 ] 郭之奇
- 《 望闕 》 —— [ 明 ] 郭之奇
- 《 楊樂庵建慈雲寺既成見招得胎字二首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