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邸抄見晉中聞喜沁原等縣開立人市至父子夫妻相食又豫中南陽母子相食隨奉明綸前後發御前銀五萬餘遣使星夜解

獸食人猶惡,民飢獸所憐。 官言終坐斃,帝念久顛連。 昃日分宮膳,飛雲入竈煙。 救荒十二策,誰似主心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邸抄:古代官方的通報或記錄。
  • 晉中:地名,今山西省中部地區。
  • 聞喜:地名,今山西省聞喜縣。
  • 沁原:地名,今山西省沁源縣。
  • 豫中:地名,今河南省中部地區。
  • 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
  • 明綸:指皇帝的詔令。
  • 御前銀:皇帝親自批准發放的銀兩。
  • 昃日:斜日,指日落時分。
  • 宮膳:宮中的膳食。
  • 飛雲:比喻快速。
  • 竈煙:指廚房的炊煙,比喻日常生活的細節。
  • 救荒十二策:指應對饑荒的十二項政策。

翻譯

在閱讀官方通報時,得知晉中地區的聞喜、沁源等縣開設了人市,以至於父子、夫妻之間相互食用。又有豫中地區的南陽,母子相食的慘狀。隨後奉皇帝的詔令,前後發放了御前銀五萬餘兩,派遣使者星夜趕往,設法進行救濟。對此深感悲痛,作詩四首。

獸類食人尚且令人厭惡,而民衆飢餓時,獸類反而會感到憐憫。官方言論最終只會導致坐以待斃,而皇帝的思念卻久久不能平息。日落時分,宮中的膳食被分發,而快速的消息如同飛雲般進入廚房的炊煙之中。應對饑荒的十二項政策,誰能像皇帝那樣心急如焚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獸類與人類在饑荒中的不同反應,深刻揭示了社會現實的殘酷。詩中,「獸食人猶惡,民飢獸所憐」一句,既表達了對人食人的極端厭惡,也暗示了獸類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形成強烈對比。後文提及皇帝的關懷與救濟措施,展現了皇帝對民生的深切關注,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國家政策的期待與對民衆苦難的深切同情。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改善民生的渴望。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